欢乐童年•快乐往事----
儿童节从“四四”到“六一”的来历
“儿童节”是哪天?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是六月一日。其实,
最早的儿童节是每年的“四月四日”。百年前的1925年8月,包括我国在内的54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1931年,教育部决定自1932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4日正式定为儿童节。由于每年的4月4日(阳历)与清明节基本一致,因此,当时的少年儿童在欢庆儿童节之时,也要祭祖扫墓,慎终追远,寄托追思。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老课本中有关儿童节课文内容,解读那时少年儿童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
儿童节,真正意义上应该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欢庆节日。在节日里可以参加,如文艺演出、放风筝、踏青等等娱乐活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第四册国文课本第十四课,课文题目是“庆祝儿童节”。课文内容为:“四月四日儿童节,学校里开庆祝大会,小朋友们请了父母一同来。开会的时候,小朋友讲故事,说笑话,还有跳舞和唱歌。”课文语言简洁易懂。课文下面配有插图,画图中勾画出四四儿童节到了之时,学校召开庆祝儿童节大会,小朋友的父母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在庆祝大会上,小朋友们讲故事,说笑话,还有跳舞和唱歌,坐在舞台下面的父母们看到孩子们的精彩演出,喜笑颜开,掌声不断。
紧接着第十五课课文题目是“放风筝”。课文内容为:“儿童节,天气晴,青草地上放风筝。线儿长,身儿轻,乘着风儿向上升。有的风筝像飞机,有的风筝像老鹰。。。。。。”该篇课文记述儿童节文艺演出后,小朋友们开始在青草地上放风筝。风筝线儿长,身儿轻,乘着风儿向上升。有的风筝像飞机,有的风筝像老鹰。。。。。。这种喜悦无以言表。课文下面仍然配有插图,画图中的小朋友聚精会神盯着天空中的风筝,不停放线,望着风筝稳步上升,喜不自禁,快乐无比。
据文献记载,中华慈幼协会成立的日期就是4月4日。其的目的和意义是保护救助儿童。“四四儿童节”也是对慈幼协会成立的一种纪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着深刻的解释,蔡先生认为,选择4月4日为儿童节,一是因为气候论,“盖以时期正值春令,且届植树节,以气候论,南北相同”。二是含义论,“第一个‘四’,即食、衣、住、行。第二个‘四’,即智、体、德、美四育。”再一个是“四四”的命名习惯,与其他纪念节日的命名习惯相同,如“九九”
重阳节、“ 七七” 七夕节、“五五”端午节等相互辉映。
陶行知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每到儿童节,他都怀着一颗悲悯慈祥的心,牵系那些受苦受难的儿童。他曾写过《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儿童寄予的殷殷之情。1944年,陶行知先生撰写《儿童节儿歌》。歌词写道:“四月四,四月四,小孩子要立志;立志做小事,立志做大事。四月四,四月四,小孩子要立志;肯用手做事,肯用心做事。四月四,四月四,小孩子要立志;教大众识字,教大众做事。四月四,四月四,小孩子要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不放松眼前小事。”歌曲以四个小节教育少年儿童要从小立志,用心做事,为国家和人民做好事。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于传唱。
陶行知先生在撰写《儿童节儿歌》同时,也撰写了《儿童节大人歌》。歌词为:“四月四,四月四,大人要立志;跟着小孩学,才算有本事。四月四,四月四,大人要立志;变个小孩子,一次又一次。四月四,四月四,大人要立志;伏下当水牛,小孩骑着吹小笛。。。。。。”大人歌词生动活泼,即教育小学生要努力学习,也要求大人家长做好配合,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
1932年的4月4日,我国就有了第一个儿童节。当时颁布了《儿童节纪念办法》,教育部把儿童节纳入“小学校历”,并详细地规定了儿童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学校、社会要开纪念大会,举行儿童健康比赛,文艺演出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将每年6月1日定为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儿童节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爱护儿童的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儿童节的活动的开展,教育儿童了解国家的历史,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同时教育儿童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