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老怜贫•赈济穷困----
从小培养孩子的慈行善举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积德行善、慈心善举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关于慈善事业,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礼记•礼运》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形象地描述了“大同”社会慈善的基本特征。慈爱善举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我国历代皆倡导重视。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代老课本中有关慈爱善行的课文内容,解读传统慈善文化中周济老人,怜惜穷人,救济贫困的大爱至情。
清末出版的最新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六册第四十二課,课文题目是“恤贫”。课文内容为:“天寒風緊,奚女偶行门外。见途有老妪,行容枯瘦,目盲足跛,扶杖前行。女甚憐,取衣食赠之。”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精炼。课文下半部分配以插图,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奚家之女在一个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天气下偶尔出行,见到一位骨瘦如柴,衣衫褴褛,既盲又跛的老妇女拄着拐杖在艰难行走,顿生慈爱之心,回到家里,让妈妈将家里的衣服找出给老妇穿上,又做好热饭菜端给老人吃,以解老妇贫苦之难。画图中奚家小女端饭递筷给老妇,老妇由是感动连连致谢,一旁的奚家小女的母亲正在翻找合适衣服给老妇遮体送暖。
上世纪初出版的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第三册第十八課,课文题目是“濟貧”,同样讲述母女关爱贫妇的慈爱善举。课文内容为:“女出門,見貧婦,衣服不完。入門告母,母取舊衣赠之。”该课文同样使用文言文记述,语言简洁易懂。课文下半部分仍然以插图形式直观记述。课文讲述一小女出门,见到一位老妇衣不遮体,贫穷落魄的样子令人怜悯,急忙到家里将这一情况告诉其母亲。其妈妈找出旧衣服赠与老妇,解其寒冷之难。画图中的母亲拿着旧衣服领着小女,亲手将衣服为老妇穿上,把这种慈善之举付诸到需要帮助的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扶贫帮困、奉献爱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些老课本讲述的故事就是鼓励小孩子从小就立志积德行善,以慈心善行帮助、救助更多急困民众。这需要社会各界培养孩子这一好习惯,需要家长们的用实际行动引导、耐心教育,让孩子能感受行善和助人的幸福心情,逐渐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