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带人这样御寒----
石钵灯照明取暖·毛皮衣温暖防寒
寒冷的冬季,民众各自有取暖御寒的方法。生活在地球的极圈以内的寒带的人们,由于太阳光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其他地带少,气候终年寒冷,冬季尤为严峻,经常出现的寒流暴雪导致气温更低,风雪交加的天气令人倍感严寒。那么生活在寒带的人们是这样抵御严寒呢?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有关课文内容,解读寒带人们的御寒办法。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第四册第三十九课,课文题目是“寒带的油灯”。课文内容为:“寒带人所用的油灯,大概是石钵做的。中间点燃着海狗油,放着干青苔做的灯芯。他们不但可以取光,并且把他做火炉。课文以白话文记述,浅显易懂。”课文上半部分配有插图,插图采用写实的技法刻画出一个石钵做的灯。看图可知,石钵就是用石头做的钵子,犹如“心”形,坚固耐用,钵子容量较大,可以装盛大量海狗油。心形钵子上部有放用干苔藓做的许多灯芯子,使用海狗油作为燃料,既可以照明,又可以取暖做饭、烧茶水,很像煤油炉子。画图中燃着的石钵灯上面放置一个三条腿圆形支架,支架上放置一个大锅,锅内食物沸腾,一幅温暖烟火气极浓的场面。
课文所说的海狗油是利用海狗的脂肪做的油脂。其脂肪可以燃烧照明和取暖,皮毛可以做衣服保暖。海狗外形像一只可爱的小狗,因此得名,又因为皮毛较浓密、光滑,被赋予“皮毛海狮”的称号。海狗的体型和海豹差不多大,它的四肢也退化成了鳍状肢,因此在陆地上行动很缓慢。海狗身体呈纺锤形,头部浑圆,眼睛很大,但耳朵很小,嘴上有长长的胡须;身上到处都是细密的短绒毛,背部皮肤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而腹部皮肤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当下,海狗属于保护动物。但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没有出台这些保护措施。
紧接着就是第四十课,课文题目是“寒带人的衣服”。课文内容为:“寒带人住在屋子里,衣服穿的很少,他们都到外面才穿皮衣。皮衣穿在外面的,皮毛向外;穿在里面的,皮毛向里。”课文右下半部分勾画出一幅寒带小朋友外出时穿着的皮衣和戴的皮帽子,这种皮衣、皮帽子的皮毛朝外,一幅毛茸茸的温暖形象。寒带地区气温极低,全年寒冷,冬季尤为严峻,偶尔出现的雪暴会使气温更低,风雪交加的天气令人倍感严寒。我国东北的冬季气候非常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在冬季仍然还要进行狩猎、采伐木材、赶爬犁等户外生产或活动。为了抵御寒冷,人们只有把兽皮经过加工鞣制,缝制成皮袄。这样不仅解决了御寒的问题,而且这种皮袄穿起来比原先披着更舒服,也更加灵活方便。开始的时候,人们也是把皮袄的毛朝里穿。可是由于整天不是钻山就是入林,外面的皮板经常被树枝、荆棘刮破,日久年深,弄得皮袄千疮百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人们就试着把皮袄的毛朝外穿,皮袄反而更不容易刮破,而且下雨下雪,雨雪也会顺着皮毛滴落下来,整个皮袄也不会淋湿。当然,在室内把皮毛朝内穿着,既温暖舒服,又便于在室内活动。
生活中寒带的民众抵御寒冷的方法还有饮食调整。寒带人的饮食中以肉食为主,肉食富含能够产生热量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有助于增加肌肉,而肌肉在寒冷环境中能产生更多的热量。脂肪则作为良好的绝缘物质,具有保温作用。碳水化合物则通过氧化分解产生热量,帮助维持体温。总之,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民众,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应性较强,总能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以合适的方法取暖御寒生产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