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油滋有味烹饪佳品----调出味蕾新感觉

(2024-12-13 19:17:01)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油料

食用油

油滋有味

分类: 皇粮国税
油滋有味•烹饪佳品----
调出味蕾新感觉
        食用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烹饪的必需品,还是民众获取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可以补充人体必要的营养、保护神经系统、促进生长发育、到达预防疾病的功效与作用。在烹调过程中使菜肴呈现出鲜嫩或酥脆的色泽,使菜点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气味,从而改善了菜肴的风味,提高菜点营养价值。我国烹饪历史悠久,食用油作为烹饪的重要元素,贯穿了整个古代的饮食文化。油滋有味烹饪佳品----调出味蕾新感觉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老课本中有关食用油内容,解读日常生活烹饪菜品食用油的种类和获取方法,更好体验人生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品质生活味道。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二册第六课,课文题目是“烹饪”。课文内容为:“油盐酱醋调和”。课文以插画形式刻画出油瓶、盐罐、醋壶、酱油瓶四种常用调味品。油滋有味烹饪佳品----调出味蕾新感觉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第四册第六课,课文题目是“怎样烹调?”。课文内容为:“煎鱼,炖肉,炒白菜、拌萝卜,用什么做料?油、盐、糖、酱、醋。”课文以煎鱼,炖肉,炒白菜、拌萝卜,用什么做料提出疑问,启发少年儿童思考。课文的答案就是油、盐、糖、酱、醋。 生活中,盐是"百味之王",盐为调料第一。百姓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就是盐,而“油”排在第一位。先民们最早食用动物膏脂油,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的。而古代最早关于植物油的提取,大概是从东汉先开始的,最早出现的植物提炼油是从外族传入的芝麻(胡麻)。此时的植物油,不是烹制食物食用,而是点灯照明以及征战中润滑使用。油滋有味烹饪佳品----调出味蕾新感觉

        民初前期小学第二册第三十六课,课文题目是“油”,课文内容为:“菜油、豆油、麻油、花生油,都是从种子里榨出来的。”课文配以插图,画图以写实技法勾画出豆油、菜油、麻油,花生油的果实。同时也刻画出以油坊榨油时,工人抡起大油锤榨油的场面。课文记述这几种如菜油、豆油、麻油、花生油,都是油料植物压榨制油,也是当时民众多食用植物油。 “压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两种基本制作工艺。 “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而“浸出法”则采用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民众从追求天然健康的角度讲,压榨油更符合人们的消费健康。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花生油采用的是“压榨法”,而多数大豆色拉油则选用“浸出法”。油滋有味烹饪佳品----调出味蕾新感觉

        民初出版的新国文第六册第四十课、课文题目是“油”。课文内容为:“油有多种,烹调食用油,常用豆油、菜油、麻油,花生油次之。豆油,以牛庄为最多,其次则青口,各省皆仰给焉。 房屋器具,所用材木,燥则易裂,湿则易腐,以桐油涂之,可以经久不坏。 灯火之用,亦赖于油。自煤油盛行,而用豆、菜等油者,日益少矣。。。。。。”课文不但记述食用植物油,还介绍了当时工业用油如桐油、煤油等。植物油仍然以豆油、菜油、麻油,花生油等为主。其中豆油以牛庄为最多,青口其次。牛庄和青口都是大豆产量和质量都非常优秀。牛庄位于东北营口,是重要的大豆产地之一。东北大豆以其高蛋白、高油分的特性,牛庄大豆因其优良的品质,成为豆油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豆油以牛庄为最多。清末民初,青口镇商业达到鼎盛。油滋有味烹饪佳品----调出味蕾新感觉

        民初年,江苏省最北部苏鲁交界处的青口镇,豆油出港量仅次于牛庄(营口)。当时有“北牛庄,南青口”的说法享誉一时。青口镇是一个具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商埠,始于明朝,发达于清朝,兴旺于乾隆年间。到了清末民初,青口镇商业达到鼎盛,圩内有商户有船行、油行、饼行、件子货行等。当年青口年出口豆饼十八万担,尤其年出口植物油二十万篓(每篓净重80斤),闻名全国。
        古人食用油的历史从开始使用动物油在到后来的植物油,这些油也对古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今,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菜籽油、花生油、火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种类繁多,营养全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食用,把民众的生活滋润的香浓可口、喜不自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