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2024-12-04 19:17:04)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兵器

战争

老课本

分类: 抗战文献
           用兵之道•以器为先----
    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古人认为:治国有道,安民为本。民安则国治,国治需国强。是以德厚之国,其强盛固宜。 若力强而物聚,则其国必富。富国强兵,强国之道。兵强则敌畏,国富则民足。是以力强之国,其强盛亦宜。我国古代兵法甚多,明•刘伯温《百战奇略•计战》云: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在指挥军队作战时,应把研究各种情况,制定谋略作为首先加以考虑的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军队要想打胜仗,必须有先进的武器,做好充足准备,创造有利条件。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社会纷杂,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武器装备精良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力量和致胜的重要因素,也是遏制战争的重要手段。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赋予军队技术优势和强大的作战力量。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高等小学第七册第一课,课文题目是“战争”。课文内容为:“战争之性质,有国内国外之别。内战以内部胜利为荣,外战以兵备充足,外侮不至,战祸自息矣。”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精炼。课文记述战争的性质以及取胜的条件,就是兵备充足。其实兵备不但要充足,还有精良。兵备充足不仅包括军事装备和设施的准备,还涉及到后勤保障、士兵训练等多个方面。充足的兵备可以为战争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在战争中能够持续作战而不被后勤所困。例如,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准备中,通过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建设、修建军事要道等措施,全面造就了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这种全面的兵备准备使得汉武帝在反击匈奴时能够取得胜利。充足的兵备能够确保军队在战争中有足够的物资和装备支持,从而在战场上更具优势。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高等小学第八册第四十课,课文题目是“兵器”。课文内容为:“强国之道,以兵为本。用兵之道,以器为先。今日制造精巧,战斗用枪礮,猛烈无比。陆有礮臺,海有戦舰,攻守之具,日益坚利。故之城郭弓失,至今皆无用矣。”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凝练。课文使用一个页面以照片形式直观记述。照片直接表现出吴淞口礮(pao通砲)臺的坚稳和大炮的威武以及海圻巡洋舰战舰的雄壮。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吴淞礮臺又名西礮臺,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同治十三年 (1874)至光绪三年(1877)移建。吴淞礮臺是吴淞要塞的核心。吴淞礮臺筑有东西南北4座,加上狮子林礮臺,共5处,其中的西礮臺建筑最早。西礮臺又叫老礮臺,位于杨家嘴口,原为防备海盗之用,1660年由两江总督郎廷佐督建,后历经修葺。鸦片战争中,西礮臺于黄浦江口西岸设大炮175门,是抗击英军入侵的主阵地之一。海圻号巡洋舰是清朝政府于1896年从英购买的防护巡洋舰。辛亥革命中,海圻号与清海军十余艘军舰一同起义,拥护孙中山。抗日战争初期,为阻止日军进入长江中上游,海圻号等十一艘军舰在江苏江阴拦江自沉,为抗战尽了最后一份力。该照片也还原了吴淞口礮臺及海圻号巡洋舰的原貌。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古代战争要想取胜,除了兵器精良外,将帅和士卒的士气高昂也是取得胜利。例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都展示了士气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韩信通过背水一战激发士兵的斗志,最终以少胜多;而项羽的破釜沉舟则显示了决死的勇气,使得楚军能够以一当十,击败秦军。再就是将领的智谋和胆识。将领的智谋和胆识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士兵的勇敢和锐气也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兵力和战术虽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但在某些情况下,兵力优势仍然可以带来胜利。例如,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决死的勇气和兵力优势,击败了秦军。然而,在其他战役中,如淝水之战,兵力占优的秦军由于内部不和及士气低落,最终败给了兵力不足的晋军。用兵之道以器为先----清末教科书中的战争和兵器

        战场瞬息万变,战争条件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战争中,各方的决策、行动和反应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帅士卒的士气、将领的智谋、士兵的勇敢以及兵力和战术的综合运用,都是古代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该课文旨在普及兵器和战争基本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