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旅游•爱护旅馆----
古人游历之乐和爱护旅馆的故事
登高远眺,踏青爬山,游山玩水,觅古寻踪,寄情山水之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古人称山水无常属,闲者是主人;文章乃人心之山水,山水乃天地之文章。眼界开阔,胸中自有丘壑。旅游,古人称为游历。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风景,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增强体质,放松身心,提升情绪状态,丰富人生阅历,在新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历代皆重视游历,在游历中促进人际交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人健康成长。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八册第四十九课课,课文题目是“游历之乐”和第二十课“旅馆”课文中,感受古人出游和爱护旅馆的故事。“游历之乐”课文内容为:“人处斗室中,郁郁无聊,一旦出里巷,则豁然开朗。又为一场游,胸襟为之一畅,无他,眼界骤阔故也。平时得一丘一壑,徘徊其间,目煦而心赏之,以为天下之奇观也。几乎登高山,浮大海,始之前者所见之小矣。方读书时,於其所言胜景,所传都邑,或古人行军之地,鲜不心向往之,一旦亲临其地,则焕然怡然。他如群虫之形态,花木之荣枯,以及农、工、商贾之器具,皆得一一目覩。较之徒观图画者,不尤缺而有微乎?”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以文言文记述,言语精炼,易于理解。课文记述人处在狭小空间里,眼光短浅,郁郁寡欢。不如走出街巷,接近自然,豁然开朗。外出旅游,或登山远眺,或眺望大海,一览众山小。书本知识概括范围短浅,走进实地,畅游无余,花草虫鱼,士农工商,人间百态,尽收眼底。大有听景不如看景之乐趣。
我国最早的旅游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女娲、共工时期。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齐梁时沈约的《悲哉行》,诗云“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司马迁一生多次壮游。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了自己的游学路线:“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好名山大川,他的大半生都是在外游历,去过的地方数不胜数,基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令我们游兴顿生。
徐霞客穷尽一生都出游,经30年考察撰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成为不朽游记典范。
外出游历,自然要住旅馆。住旅馆要遵守旅馆业制度,爱护旅馆中的公共财物,做一个文明游历者和受人赞誉游客。上世纪初出版的初等小学生教科书新国文第八册第二十二课,课文题目是“旅馆”一文,就规范了游客行为。该课文内容为:“今试游于通都大邑间,入其旅馆,污溽繁杂,若不可以一夕居者。此固经营者之不善,亦因旅客之不守公德,有以致之。恒人家居,虽一器一物,无不加意爱护。至于旅馆,往往任意污毁,曾不为后来者计。何也?以非久居之地,故不复顾惜也。昔叔孙婼所馆,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郭有道每宿逆旅,辄自洒扫。去后,人至,见之曰:‘此必郭有道昨宿处也。’古人之重公德也如此,非吾辈之模范欤?”不论旅游和外出入住旅馆,都要爱惜物品,注意卫生。课文引用叔孙在旅店或他人的住所居住,即使只是停留一天,也会修缮房屋,离开时就像初次到来一样,保持房屋整洁。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他人财产的尊重和责任感。《郭林宗別傳》曰:“林宗每行宿逆旅,輒躬灑掃。及明去,後人至,見之曰:”此必郭有道昨宿處也。”成为美谈。
不论游历山水名胜,还是居住酒店旅馆,都要保持环境整洁,尊重公共资源,敬畏自然环境。从点滴做起,这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推动。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尊重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与美观,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