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酿蜜•奉献甜蜜-----
蜜蜂传粉采蜜甘于奉献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蜂》七言绝句咏物诗,描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诗人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别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诗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蜜蜂是自然界常见一种昆虫,蜜蜂可生产蜂蜜、蜂蜡和授粉,是人类和植物的好朋友。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出版的老课本中有关“蜜蜂”的课文内容,解读蜂蜜采花传粉酿蜜,不畏辛劳,把甜蜜留给民众的奉献精神。
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第五册第三十五课课文题目是“蜜蜂”一文。课文内容为:“庭前花盛开,蜜蜂往来枝间,吸取花中甜汁,酿蜜於房,其房以蜡为壁。簇聚如球,倒悬於树上。夏秋之际,割其房,取蜜,可以供食,取蜡可以造烛。故,蜂之利大焉。”课文以文言文记述,易于理解。课文下面配有插图,画图以写实技法勾画出蜜蜂和蜂房的样子,便于小学生认知。课文记述蜜蜂采蜜、取蜜过程,以及蜂蜜食用、蜂蜡制作蜡烛照明等,因此,课文称养蜂的利益大,峰制品用途广泛。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新始业常识课本第一册,第七课课文题目是“蜜蜂”。课文内容为:蜜蜂之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密生细毛,头具触须及眼,口有顋及唇,适于舐食。胸有四翅六足,尾具毒刺,用于防敌。蜜蜂能为社会之生活,常群居数百,以一雌蜂为之长,名曰“蜂王”。其下有雄峰数个,职蜂数百。凡采花粉、营巢、育卵等事,皆职蜂为之。蜂王至春产卵,俟其羽化,旋率其旧部他徙。让故巢于新生之雌蜂,是为分封。蜂蜜色白味甘,可供食用,或作药物,蜡亦可制物品。
该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句简洁,易于理解。课文记述蜜蜂形态、种群、分工以及蜂蜜制品等作用。课文右上勾画出蜂王、工蜂、雄峰的形状,左上刻画出蜂巢的形状,便于学生认知,加深印象。蜜蜂群体中存在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在蜜蜂群体中,主要有蜂王、工蜂和雄蜂。蜂王是蜜蜂群体中的唯一雌性蜜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蜂王通过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来维持群体秩序,确保其他蜜蜂服从她的领导。工蜂(职蜂)是群体中最勤劳的成员,负责采集花粉、花蜜,建造和维护蜂巢,照顾幼虫和调节蜂巢内的温度和湿度。工蜂的寿命相对较短,通常只有几周到几个月。雄蜂的主要职责是与新出房的蜂王交配,完成繁殖任务后,雄蜂通常不会参与其他工作,雄蜂在群体中的数量较少,且不参与日常的劳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二册,第四十九课课文题目是“小蜜蜂”。课文内容为:“小蜜蜂,来来去去工作忙,飞到小蜂房,采了花蜜酿蜜糖。小蜜蜂呀!你家好开制糖厂。”课文使用白话文记述,语言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歌谣风格。课文以小朋友对小蜜蜂赞誉方式,记述小蜜蜂不辞辛苦采蜜制蜜。课文左上勾画出小蜜蜂的蜂房,以及成群结队的小蜜蜂来来往往忙采蜜劳动身影。课文右下勾画出一只小蜜蜂的样子,以及在一束鲜花间辛勤采蜜的场面。使小学生直观感受蜂蜜的甜美和小蜜蜂采蜜的艰辛。
同样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前期小学常识课本第二册第十二、十三课,课文讲解蜜蜂的种类和分工。课文内容为:“一只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蜜蜂蜜蜂,你们为什么有的做工,有的比做工。。。。。”蜜蜂的飞行能力非常出强,这得益于它独特的身体结构和飞行机制。蜜蜂有一前一后两组翅膀,翅膀上分布着横向和纵向的翅脉,这些结构为翅膀提供了有效的机械支撑。蜜蜂的翅膀在高速震动时可以单独移动,并通过翅膀扇动周围空气,产生空气涡旋,从而提供飞行升力。此外,蜜蜂的飞行肌肉位于胸腔内,分为直接肌肉和间接肌肉,这些肌肉协同工作,使蜜蜂的翅膀以极高的速度振动飞行,发出嗡嗡嗡声响。
蜜蜂在人类社会文明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时期,蜂蜜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蜜蜂的勤劳和奉献精神在古代历史典籍中就有记载。在现代社会,蜜蜂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世代激励人们勤奋努力进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