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2024-11-28 19:14:54)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孔子礼乐

闻韶乐

尊孔

分类: 教育史料
          礼乐和谐•自然合一----
      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至圣先师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礼乐教化在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礼乐教化培养人们的仁德修养,使人们具备关爱、尊重、宽容等美德。《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礼是中心环节,乐能陶冶性情,在诗礼之后继之以学乐,以养成完美的人格,故乐为学者之终。“孔子在齐闻韶”是一篇记述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说明孔子对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证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四册第三课《韶乐》一文,解读孔子对音乐欣赏的痴迷程度,感受孔夫子更是希望通过礼乐教化来培养人们的仁德修养,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该课文内容为:“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韶乐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大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课文以文言文记述,并使用一个页面配插图,插图中勾画出,古琴、钟磬、洞箫、鼓、笙、风琴等乐器形象。使学生直观了解各种乐器样子和感受音乐抒心怡情的美好境界。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课文讲述孔子到齐国的城门之外,遇到一小儿拿一酒器,与他一起行走,那小儿目光纯洁,心神纯正,举止严谨,孔子对驾车的人说:“快一点,快一点,《韶》乐就要开始了”,孔子到那里听到了《韶》的演奏,三个月都食不甘味。所以说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也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人的作用。真伟大啊!能对此感到快乐的人,也没预料到音乐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孔子非常重视用“礼乐”来治国。帝舜时期的《韶乐》是 尽善尽美的音乐。音乐的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通过弹奏或者收听音乐,使民众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非念,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这样的音乐,使人不再为美味嘉肴而动心,不再为任何欲望而动心,使人回归到了自然的自我。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孔子爱音乐,曾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拜,说:“我的老师好像说过,这首曲子叫做《文王操》。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课文勾画的乐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舜定琴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钟离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礼乐和谐自然合一----从“孔子在齐闻韶”谈起

        先秦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相知可贵、知音难觅、乐曲高妙的经典故事。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好学、善学礼乐的精神和品质,以及悟通其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治世策略永远值得后世尊崇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