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事见闻•逐日而报----
前人眼里的“日报”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以及提供信息为主,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或电子类出版物。每日出版发行的报纸称为
“日报”;每周出版发现的报纸称为“周报”。
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官方公告,汉代称为“邸报”,经历了历代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形式。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国第一份《北洋官报》创刊。当时日报是新生事物,民众又是如何认知的?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教科书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新闻学通论等文献史料,解读当时民众眼中日报的特点和普及。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七册第三十七课课文题目是“日报”。课文内容为:“人有耳目,即有闻见。然其闻见所及往往限于一地。欲周知各地之事,则日报尚焉。日报者,各地有访事员,日录其闻见而报之。常者报以书,要着报以电。得之外国则译而记之。有编辑者,择要而类比之,又为之论说。若批评,以明其事之关系。故,无论何地之人,其成败利害所关,可以各从其类求之。至于学校之设置,商肆之经营,及其他要事,又可登广告于报端,使遐迩咸知,不亦便乎。”
课文采用文言文形式记述,语言精炼,较易理解,课文断句以虚实小圆点标注。课文共分两个层次解读日报。第一段重点记述日报信息的广泛来源和普及性。也就是课文所述一个地方的新闻仅限于一个地方的民众知晓。要想了解更多地域、即是发生的的见闻,就需要日报来传送。
第二个层次就是讲述记录各地发生见闻的人员称为“访事员”。访事员把见闻一般以文书形式进行上报,重要的见闻或国文发生的即时事件,则以电报形式发出。外国的消息还需要译者翻译。不论是访事员书写的文章,还是翻译的内容,都需要编辑进行合理取舍按照栏目设置编辑后刊发。有时的文章还需要编发评论和批评。日报所刊发的各类文章信息有利于各类人群根据不同需求而利用。同时,各级学校招生、商业街市,公告、声明等等事物皆可登于报端,广而告之,方便使用。
课文提及当时日报的“访事员”,就是后来的
“记者。”1905年以前,我国的新闻记者有过多种称呼,如“访事人”、“访事员”“访查员”等。《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05年30余年间,报上登了不少新闻消息,没有“记者”称谓出现,以“友人”、“访事”、“采访”、“访员”等名称代之。第一次出现“记者”一词是1905年3月10日出版《申报》所刊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论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记者又何必再烦笔墨以渎吾同胞之听哉!”自此,记者作为职业开始被社会认可。
日报就是逐日呈报的信息,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下》。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上》:“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鲁迅《书信集•致刘随》:“讲演稿自然可以答应先生在日报发表,今寄还。”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新闻学集成”以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以及日报工作流程定型。现代日报报纸的形式和功能已经非常成熟,但其作为大众传播重要载体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随着科技发展,电子报刊出版物更加敏捷迅速,民众更易接受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