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精于女工----
薛灵芸夜来针神传宫中
三国魏文帝曹丕有位宠姬名薛灵芸,常山人。薛灵芸自小心灵手巧,经常跟着母亲学女红,刺绣技艺精湛,十岁时所绣的牡丹花,栩栩如生,便能引来成群的蝴蝶围着花儿上下翻飞达到以假乱真。薛灵芸貌美且精于针工,在深帷内不用灯烛之光,灵韵针神,顷刻立成,美如画卷。
魏文帝改薛灵芸名曰“夜来”,宫中号为“针神”也。
薛灵芸的故事在在许多笔记文献中皆提及,如《拾遗记》、《太平广记》、清末教科书等,逐渐成为后世古代著名贤惠女子形象。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堂国文第二册、第十二课为题目“薛灵芸”一文,感受薛灵芸心灵手巧,所缝制的衣物,新颖美观,手工精致。而且自从她入宫后,曹丕所着服饰,都是由她亲手剪裁缝制,宫女们也纷纷向她学习缝织和刺绣技巧的妇德现象。
该课文内容为:“薛灵芸,精女工,针神名号传宫中。习熟能生巧,夜来不用灯火红。相传绝艺出魏宫。”课文采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记述,词语简练,合辙押韵,易于理解,课文断句以空格标注。课文使用一个页面记述薛灵芸专攻针工,即使在深色围幛中,不用灯火烛光,裁剪依旧能够完成。宫中称她为“针神”。
魏文帝改她的名字叫“夜来”。课文使用一个页面配插图,画图中以写实技法刻画出薛灵芸在窗帷前认真娴熟做女工的场面。画图中的薛灵芸,貌美如仙,纤手轻巧,端秀认真地在刺绣衣锦,不愧被誉为针神。
薛灵芸入宫之后,极受曹丕宠爱。但薛灵芸不同于一般的凡俗女子,她对突然而至的皇宫生活和皇帝恩宠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爱,相反她总是保持着一份优雅与纯洁。她入宫后不但没有受宠若惊,而且从不放弃女红,仍然坚持飞针走线。她心灵手巧,妙于针工,缝制的衣物手工精致且新颖美观。薛灵芸在家乡已习惯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织刺绣,以便节省灯火;到皇宫后,宫殿灯火通明,她觉得真是极大的浪费,因此也要求全部熄灭,只剩下一支蜡烛照着她缝织刺绣。
有一次,曹丕一不小心,在后花园中刮破了衣服,他立刻脱下旧的衣服,丢在一旁,又换上新衣服,薛灵芸见了默默地拾起衣服,用细针精心地把破口处织补好,并且在织补处巧妙地绣上一些花纹,使破口处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绽,天衣无缝,犹如锦上添花。几天之后曹丕发现自己丢掉的衣服又挂在床头上,就拿下来一看破的地方已经被修补得完好如初。他十分感动,知道是薛灵芸修补的,就立刻将衣服换上。
曹丕痴迷于薛灵芸的针工技艺,所着服饰都是由薛灵芸亲手剪裁缝制。宫女们也纷纷向她学习缝织和刺绣技巧,人们都称她是“针神娘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