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让谦和·尊守悌道----
清末初高小教科书记述孔融让梨之事
传统经典启蒙国学《三字经》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述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传统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旨在告诉蒙童少年自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谦虚守礼,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这也是少年儿童应该遵守的公序良俗。孔融让梨的故事历代传颂。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的初等、高等小学堂修身课本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课文,解读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吃梨时应该把大个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们,自己食用小的,做弟弟的应该懂得对年长的哥哥们尊敬,懂得逊让之礼仪。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四课,课文题目是“孔融”。课文原文内容为:孔氏有子六人,孔融最少,年方四岁。一日,父取梨,置盘中,命诸子各取食之,孔融独择其小者。父问故?对曰:“儿年少,当取小者。”该篇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语句浅显易解,断句以空格标记。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左上角配插图,插图中勾画出一盘大小不一金灿灿的梨。
该课文选自《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编入该教科书时做适当修改,使得课文语言较易理解。
文献记载: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社会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清末出版的高等小学论说精华第二卷第一课,课文题目是“孔融让梨论”。课文以论说文形式浅论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清末高小阶段开始推行论说文。论说文是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文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两类。但是,议论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虽有区别,也有联系,有时较难区别,所以也常常将议论文和说明文归为一大类,统称论说文。“孔融让梨论”课文内容为:让,美德也。让而行於兄弟间,美之美者也。昔孔融幼时,与诸兄食梨,辄取小者。人问之,则曰:“法当如是。”噫!融之能尽悌道,非由其能知让德乎?推此志也,虽有极厚之财,极丰之产,亦举而让之可也,独区区一梨乎!课文开篇记述该题目释解,记述孔融让梨故事。由此而发出议论,首先肯定孔融让梨的美之美者也。然后由小及大推论出极厚财产让与兄弟,而何至于小小一个梨呢?
文献记载:孔氏一门,乃天下名门望族之首。其祖先是孔子,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融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位至侍中。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父亲孔宙,泰山都尉。兄长,孔褒、孔谦。孔融让梨践行传统道德兄友弟恭、孝悌尊亲,即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兄弟间互爱互敬。后来,孔融做了北海太守,性情宽容,非常好客,对待下面的侍从也十分和蔼。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尊重兄长从小时小事开始做起。孔融让的不仅仅是一个梨,而是包含着对兄长满满的尊重之情。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孔融让梨突出一种谦让美德,是一个有修养品德人的最高境界。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我们。生活中,那个人都应该懂得谦让,兄弟姐妹之间应当友好相处,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孔融让梨故事再次告诫后学之徒学会谦让,尝试谦让,在谦让中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进步。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学会谦让,人与人之间就会友好相处,生活也就会更加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