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振兴•国货日增----
还记得当年的洋货吗
十九世纪末,列强们打开中国大门,物美价廉的洋货充斥了整个社会生活。这些漂洋过海运到我国的物品,国人称之为“洋货”,并延续影响近百年,直到上世纪中后期,老百姓还习惯于把铁钉叫洋钉,把煤油叫洋油,把的确良叫洋布,把自行车叫洋车子……“洋”字物品几乎无处不在。大量洋货充斥市场,给国货造成强烈冲击。洋货的功能、工艺设计、做工、品质都要高出国货不止一个档次,最核心的竞争力价格低廉。民众日常生活中购买洋货的热情不减,与日俱增。
当年的洋货有哪些?你还能记住多少洋产品呢?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文献中,解读那心酸的民族工业亟待振兴往事。上世纪初出版的《新编绘图洋务杂字》中的洋货有:洋布、洋绸、洋缎、洋绒、洋纱、洋线、洋墨、洋笔、洋火、洋油、洋碱、洋烟、洋铁、洋钉、洋灰、洋灯、洋炉、洋漆、洋伞、洋袜等28种日常用品。这些洋货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等各方面常用物品。杂字上面以绘图形式勾画出十三种洋货如、洋肥皂、洋墨盒等用品的物形,便于识字之士认读。民众最喜欢的洋货如:洋火,即现在我们称的火柴。因其为国外进口而来,所以称为洋火。从前的农村都是靠烧柴来取火煮饭做菜,取暖,火柴就是作为一种引火的工具,非常便利。以前民众依靠火镰取火,很麻烦费事。在更古老的时候,依靠的是钻木取火。
钉子在生活当中的用处广泛,以前的木房子、农具、家具上面都需要喝多钉子。当时民众所使用的铁钉基本上是铁匠打制的铁钉,其打制粗糙笨重,使用不方便。而洋钉子是机制,精巧灵便,价格亲民,受到民众喜爱。民众传统点灯使用植物油,后来洋油流入,洋油就是煤油,所点的灯就是煤油灯。在上世纪后期,农村家里晚上用来照明的一种工具,用一个瓶子,里面装一个灯芯,加些煤油,然后点亮灯芯就会发出灯光。洋布是机械化的纺织厂生产的“纺织品”,又加入化纤成分,轻巧柔软,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手工业所生产的“土布”。
洋产品的流通,对于国货冲击极大。于是许多有志之士以爱国、保护民族产业的名义发出抵制洋货呼声。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国语课本第二册第十课,课文题目是“国货”一文,就是那个时期的见证。课文内容为:“我们中国,工业不兴,很多用品,都靠外人,这种事情危险万分,大家要把,国货振兴。人人爱国,国富日增。”课文下面刻画出一个国货商店,店铺里面基本摆放的都是我们国产商品,民众带着孩子在认真的选购家庭所必须的产品。
我国是传统手工业制造大国,手工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创造相伴相生。从最初的良渚玉器,到北宋的活字印刷,再到近现代一大批老字号,传统手工业贯穿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积聚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者的经验与智慧。但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如今我国的工业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孱弱的模样。我们的国货远超“洋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活力和品牌,比如说李宁、百雀羚、华为等。
“中国创造”早已成为国人自信和世界认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