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愁煞人•黛玉悲秋泪沾襟----
书词中的“林黛玉悲秋”
林黛玉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与薛宝钗并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贾府通称林姑娘。林黛玉的性格复杂而丰富,其中悲秋的情感是她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的敏感和多愁善感使她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尤其是对秋天的凄凉和寂寥有着深刻的感受。
“黛玉悲秋”的故事被演绎成各种艺术作品,如京剧、昆区、豫剧等,深受民众喜爱。后改编为京东大鼓、竹板书等说书书词。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书词两种》之《林黛玉悲秋》之唱词,解读她既孤傲又渴望被人理解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与秋天的寂寥和凄凉不谋而合,从而加深了她的悲秋情感。该书词采用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传统阅读习惯石印,书词使用白话文语言,并配以插图。书词基本以七字句形式记述,语言简练,合辙押韵,说唱起来朗朗上口。书词就是讲评书的讲词,又称说书书词。说书、讲书、评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复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林黛玉悲秋书词内容如下:
大观万木起秋声,漏尽灯火梦不成。多病之缘含热意,惜花常是报痴情。风从霞影窗前冷,月向潇湘馆内明。透骨相思何日了?枕边唯有泪珠盈。孤馆声寒夜色暝,秋声凄凄不堪听。人间难觅相思药,天上应悬薄命星。病久西风侵枕簟,梦回残月满窗棂。玉人肠断三更后,漏水灯昏冷翠屏。一寸眉心锁几重,钗环怕整鬓蓬松。黄花都是形容瘦,秋雨不如泪点盈。薄命凋零只有分,相思解释叹何从。断肠最是潇湘馆,露冷霜寒气暮蛩。薄命从来立恨宫,芳心不与世情同。落花收入荒坟内,嘉句抛残烈炬中,秋作凄凉搜户牗,月光惨淡染簾栊。醒来人在潇湘馆,泪比湘江一倍浓。金陵春色美无穷,黛玉的风姿迥不同。生成的倾国倾城人难比,只无奈多病多愁体不行。更兼他秉性儿孤高心性冷,举止儿端庄心性儿聪明。针工儿习熟活儿巧,书卷儿搏通诗赋儿能。只落得形容儿瘦性情思儿倦,茶饭儿懒食病势儿增。可怜他早丧了高堂复和母,粉脸儿香消衣带儿松。到秋来时光儿萧条肠儿断,风月儿凄凉愁绪儿萦。可怜他早丧了高堂复和母,又无同胞弟与兄。接在这母舅家中抚养大,外祖母爱似珍珠掌上擎。闲来时或同姊妹谈书史,或共丫鬟习女工。便与那表兄宝玉同居住,从小儿不分彼此似同生。。。。。。
林黛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五岁上学,六至七岁母亲早亡,十岁接到贾母身边抚养教育。十一岁时父亲逝世,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十二岁时,贾元春省亲,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自幼多愁善感,见花落泪,见流水伤怀,遭遇秋风秋雨的夜晚,在她心头,碰撞出的该是怎样的凄凉?最能表达她这种心情的,当属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ruò)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在《问菊》诗中表达了她的这种情感:“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首诗反映了林黛玉的悲秋情感。林黛玉的悲秋情感不仅体现了她作为艺术形象的多面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和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理解的结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