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南阳女中
女子入学校接受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近代女学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历史文化厚重,贤才辈出,自古崇文重教的古宛城在接纳新式教育时,以包容并蓄,明德求索的远见卓识,以孜孜以求,博文化德的教书育人精神,为南阳女子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28年3月,南阳有识之士杨鹤汀等筹建了“河南私立南阳女子中学”,校址在老员店(俗称老盐店),招收学生十八名,自此开启了南阳教育史上的女子教育教学史话。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有关文献中,解读南阳女中的教育教学发展历程,以及在抗战时期南阳女中虽然迁至乡下,仍然惦记着慈善事业募捐的女中精神
。
有志之士
力办女中
据《南阳县教育志》记载:身为南阳辛亥革命元勋的杨鹤汀,他不仅做过民国首任南阳知府,还积极开展实业报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创办过南阳公学和南阳女子中学等。1926年,在著名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倡议下,杨鹤汀创办了南阳女子中学。当时封建意识正浓,民智未开,女子无才便是德引领风尚,兴办女子中学阻力重重,为此,杨鹤汀从自家做起,让自己的三个女儿带头先后都入了学。开办之初,先借著名教育家、史志专家张嘉谋的住宅作校舍,其间迁校一次,最后迁至当时残破不堪的老盐店。
老盐店又称老员店,咸丰二年南阳县衙曾移址这里,至同治年间才迁回旧址(今联合街西端),但老盐店原有规模已不存,目前仅留一幢古色古香的清代古建筑。除了老盐店现存建筑,南阳市四中院内还有一幢女中当年的两层教学楼,单檐两层、前廊方形砖柱、砖柱间设拱形券,为近代西式建筑。为办好学校,杨鹤汀曾通过多种渠道做女生家长工作,还到上海购置图书仪器,从外地聘请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家里不少家具也都抬到学校用。
南阳女中民国时期的开设的教学科目有国语、数学、英语、公民、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博物、体育、音乐、图画、劳作等课程。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有劳作等课外实践课程,体育教学是当时重要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球类项目是运动会中学生喜欢的项目,民国时期毽子比赛规则已拟定,毽球其实不是球,它是我们小时候都踢过的“毽子”。踢毽子古来就有,作为比赛项目历史悠久。
南阳女中从外地聘请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德才并进,因此,良好口碑赢得生活信任,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私立南阳女子初级中学校编辑出版的十周纪念册可知,其教学成绩可喜可贺。自1928年3月开学至1930年,除了宛属十三县的女生来此上学,就连湖北光华县的女孩子也来此报考学习,学生达300多人,当时的考试科目只有国文、数学两科,为社会培养大批女子优秀人才。
躲避战乱
迁至乡村
抗战时期,南阳女中先迁南召县柳青店柳村,再迁南阳县石桥镇夏村,抗战争胜利后又迁回老校址老员店。1948年秋冬之交,部分师生南行,女中停办。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1943年南阳战时中学日记中,其中5月6日记载“南阳女中募捐队进城来了”。此篇日记内容为:“早有消息要到南阳大华戏院公演歌剧的女中,确实来啦。定于明天下午表演歌舞、话剧,雷雨为世界之名著,共分四幕。健身舞蹈尚未看过,海陆空舞蹈虽是特殊舞蹈,但好久没有看啦,且女子表演自有它的风味,仍有看的必要。票价分50、10、5元三等。有的说票价太贵了,募捐是根本不能谈票价的贵贱。好看戏的少爷小姐们,也不在乎那几个钱,并闻该校将有提琴独奏,来日定有精彩表现。。。。。。”
该篇日记所述的“南阳女中募捐队进城来了”。此时是1943年,正是抗战的高潮时期,南阳经历了1942年的旱灾,民众生活极其困难。此时的南阳女中先迁南召县柳青店柳村,再迁南阳县石桥镇夏村,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回老校址——市老员店(今南阳市四中院内)。因此,该日记以“南阳女中募捐队进城来了”为题目记写。描绘出当时南阳女中的办学非常有特色,充分发挥女子特长,所表演的节目如舞蹈非常时尚流行,而且在募捐演出中受到好评。当然,有些节目也不尽人意。如该日记记载,5月7日夜晚,女中公演《雷雨》一剧。因经验太差,表情不够,对话过生,引起不少的倒好。但参观者人还不少,座站票都卖完了。有许多道德修养太差之人,借看戏而打俏皮。演出较好叫响的如,5月8日夜,女中续演“雷雨”三四幕。四凤与周大少爷那种情爱真令人感动。他们两个为要达到爱情的最高峰。甘愿离别了亲爱的爹娘,背弃了可爱的家乡。尤其是四凤为了她的爱情,就违背了他跪在母亲面前所发的誓言。七爷这个角色技术的修养还不错,态度灵敏,言辞流利,甚是滑稽,可谓女中泼皮捣蛋之学生。
南阳女中这次进城募捐演出,好评不断,部分节目略有瑕疵,但精神可嘉。据说女中两夜募捐将近两万余元,成绩之佳,技术之差,巧成反比例。这些微不足道的善款仍然可以解决困难,是女中博爱的一种精神表现。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1953年南阳女中张同学的毕业证明书,见证新时代女中的发展。1949年11月4日南阳解放,在上级的直接关怀下,办起了省立南阳女子中学。1955年秋,以南阳县立第七中学的校名招收两个混附设在省立女子中学初中部。1956年秋,省立女中的高初中分办,高中迁出,初中部留原校和南阳县七初中、私立豫阳中学、南阳一、二高中的初中班合并,命名为南阳县第七初级中学。1962年秋,县市分治,南阳县第七初级中学更名为南阳市第二初级中学,1971年二初中增设高中班,学制改为高、初中合并为四年的完全中学,更名为南阳市第四中学。1994年7月,南阳撤地设市,南阳市四中隶属宛城区教委主管。
如今,南阳市第四中学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学传统基础上,实施“导师带研究生”制度,转差培优,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办公、运动、生活四区分明,功能配套。教学设备齐全,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均达省一类标准,创新实施特优生、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生分层教学,为社会培育一批批德才兼备、学识广博的优秀毕业生。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见证南阳女中的教育教学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南阳女中的厚重历史、教育教学、学校变革、教育名人、行政教学等等有重要参考佐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