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2024-06-25 19:58:19)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大运河

扬子江

沟通融汇

分类: 教育史料
      沟通南北•交流融汇----
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京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直辖市),35座城市。纵贯在我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交通运输和人文的交流,并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政权的集中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繁荣,对于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藏有关大运河内容的历代老课本中,感受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我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新国文第七册,第五十课课文题目是“运河”。课文内容为:“我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故域中大水,皆由西而东。其以人力凿成,沟南北通之者,则为运河。运河之工,始于吴王夫差,隋炀帝复引而长之。然皆在江淮以南,及元代建都于燕,欲漕南方之粮,以输之北方。淮水以北,亦节节开濬。于是,南北运河渡江跨河一线相通,长凡二千五百余里。运河自浙江,经江苏、山东,而至于直隶。昔日行旅往来,多取道于是。自海道通,运河失修,渐就淤塞。今者,津浦铁道(津浦铁路又称津浦线,是一条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全线于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工建设,仅用时四年多,于1912年11月全线筑成通车)。告成,南北交通之利便,又十倍于运河矣。”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以文白相间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课文断句以虚实小圆点标注。课文记述了我国地理西高东低特点,以及水系一般是自西向东流。而运河则是人工开凿的南北水系人工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当时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利千秋的伟举。 课文介绍了运河的历史、运河的使命、跨越省份和萧条的原因。使小学生基本达到初步了解大运河过往之历史。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民众学校第二册国文课本第十课,课文题目是“长城和运河”。课文内容为:“长城,长城,五千多里的长城,在古代,曾抵住敌兵,保卫我们民族的生命。运河,运河,二千多里的运河!经多年的开掘,把四省穿过,打通了南北的阻隔。”长城和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人工建设重大工程。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长城和运河的修建工艺及其独特的设计都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工程领域的高超造诣。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我国北方边境免受外族入侵。尽管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项水利工程,但它也在防御与战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时期,运河可以作为军事交通线,方便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清末初等小学地理课本第三十三课题目是“长城”。内容为:长城在我国北方,长五千余里。周(朝)末匈奴寇边,燕赵秦诸国筑城御之,然不相联属。秦始皇统一,大败匈奴,乃修筑旧城,合二为一,是为长城。后人累加修筑,恃为北方屏蔽。迄乎近代。我国疆域远及漠北,所存长城,无所用之矣。课文采用传统竖式自右至左阅读方式印制,课文右下部分配有长城插图。课文对长城的历史、功能、修建等等内容进行追记,突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之间金戈铁马,逐鹿争雄时,无论是早先的赵长城,秦长城,还是后来修筑的明长城,都曾充当过重要角色。画图中的长城, 坚固最浑厚,古老的长城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它那高大的城堡,或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或像沉思的巨人,黙对苍穹,佑护华夏大地;这雄伟、壮丽、傲骨,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根脉,是雄浑厚重中华历史的见证。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陈衡哲创作的《运河与扬子江》被选入高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八册第二课。课文通过对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描写,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反衬出强者的坚定执着;说明了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道理。表明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课文以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交叉路口的对话谈起。课文中的扬子江就是长江,简称“江”,运河简称“河”。课文内容如下:河:你从哪里来?
江:我从蜀山来。
河:听说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你是怎样来的?
江:我是把他们凿穿了,打平了,奋斗着下来的。
河:哈哈!
江:你笑什么?
河:我笑你的谎说得太离奇了。看呵!似你这样软弱的身体,微细的流动,也能与蜀山奋斗么?
江:但我确曾奋斗过来的,况且我从前并不是这个样子,我这个软弱的生命,便是那个奋斗的纪念。
河:真的吗?可怜的江!那你又何苦奋斗呢?
江:何苦奋斗?我为的是要造命呀!
河:造命?我不懂。
江:你难道不曾造过命吗?
河:我的生命是人们给我的。 
江:你以为心足吗?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运河与扬子江》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反映了一个受命于人的弱者对一个造命由己的强者的不理解,通过弱者的软弱苟且,反衬出强者的坚定执着;说明了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道理。这与当时抗战有直接关联,呼吁民众不怕弱小,坚持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长江,古人又称“扬子江” 清末民初初级小学国语第三十八课题目为“江河”。内容为:江河的水,都是高山流下,经过很长的河道,然后注入大海。我国最大的江河,一是扬子江,一是黄河,均发源于我国西部的大山,东向流入大海。 “扬子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人为什么既称长江为扬子江呢?1930年出版的《最新中外地名词典》中有一段这样的解释:“扬子,江名,即长江,旧称大江。我国昔以镇江下游称扬子江。然近今外国人皆以扬子江为此水之总称,又以扬子江为长江之总称。”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古运河,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理工程。春秋战国时期,扬州称为邗,吴王夫差挖出一条长达一百多公里的人工河道,把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引流进来,作为讨伐齐国、运送军马与粮草的军需线。由此,这条军需线成了民生线,极大地方便了扬州,给扬州带来巨大的变化与繁荣。隋炀帝从杭州开始,先取钱塘江之水,再取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之水,开掘一条南起杭州,北至京,连通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京津,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大运河可作为 “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结构,还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发展,反映了交通对聚落发展的巨大影响。沟通南北交流融汇----在文献中解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航运萧条。近年来,相关部门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大运河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