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勤学•佣作读书----
匡衡勤求学问成大儒
西汉后期丞相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匡衡世代务农,但其却十分好学,勤读奋发。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籍和灯烛,匡衡靠替人无偿帮工以获取书读,又凿孔借邻家灯光勤读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历代教育孩子勤奋读书的励志经典楷模。匡衡“凿壁借光”“佣作读书”等作为勤苦读书的教育楷模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匡衡通过发奋读书,最终成为经学大家,官至西汉后期丞相,后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以及民国有关课文等文献史料,感受匡衡刻苦学习,勤俭节约,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成就一番伟业,成为受人敬重的一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也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清末出版国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十七课,课文题目是“匡衡”。课文内容为:“匡衡家贫好学,力不能致书,其邑有富人,藏书甚多。衡乃往为仆,而不求偿。主人问其故。
衡曰:‘愿得藏书遍读之
。’主人称其贤,假以书。匡衡遂成名儒。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木活字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课文断句以虚实小圆点标注。课文使用一个页面文字记述,一个页面以插图形式直观刻画出匡衡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有藏书之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时的场面。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富家藏书之富有,书房之中,书架林立,书函满盈,令匡衡心旷神怡。因此,匡衡宁可不求分文劳务,只愿读遍邑人家藏书籍。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小朋友画报中,勾画出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故事的画图。画图表现出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白天他要下地干活,只能晚上回到家里利于黄昏前的时间来看书,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灯烛,天黑后就没法看书了,所以需要好多天才能看完一本书。有一天晚上,他在家中突然发现墙壁的裂缝中透过一丝光亮,原来是邻居家用来照明的蜡烛光透了过来,匡衡就想,我可以把这个裂缝稍微扩大点就可以看书了。于是他沿着裂缝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蜡烛光透了过来,利用微弱的烛光,匡衡晚上也可以读书了。匡衡
“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被记录传承下来。
匡衡进入仕途之后,在治国安民问题上,极力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首先从君臣做起。要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执政理念。吏治必须整顿,使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匡衡还提出“减宫室之度,省奢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送,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政治主张,对汉朝的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