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夏季里干什么农活
“农舍儿童意志坚,插秧割麦谱新篇。”夏季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之一,气温越来越高,农民需要在这个时期收割冬小麦和插秧,种植各种农作物,如玉米、棉花、花生等,确保夏秋季节的丰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四季农事教育是每个时期必选教材。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以及上世纪出版的各类教科书中有关农事教育课文,解读前代农夫在夏季里忙碌的身影,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粒粒硕果的不易。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二十七课课文题目是“割麦”。课文内容为:“南风送暖。田中麦黄熟,农夫头戴箬笠,手持镰刀,在田间割麦。”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传统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简练,易于理解,课文断句以空格标注。“芒种”时节也称“忙种”,是农事最为繁忙的节气之一,大江南北“栽秧割麦两头忙”。割麦子是弯着腰,一把一把把麦子割下来堆放好,有的地方还要捆好,运动打麦场,通过石磙碾压,把麦粒分离出来。整个收麦、打麦的过程非常繁琐和劳累。该课文语言非常凝练,把粒粒皆辛苦的场面描绘酣畅淋漓,使蒙童少年感受到麦子自种植到收割和磨出白面的艰辛。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二十八课课文题目是“夏季里”。课文内容为:“夏季的昼长夜短,多南风和东南风,天气很热,常常发生大雷雨。田里的豆子和麦子先后成熟,稻和棉长的很快。林中的树木,园里的花卉,都十分茂盛。各种害虫和益虫也发育的很盛。”课文的下半部分配有插图,插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一幅山前农家以及田野里的景象。该篇课文将夏季里所有能遇到的气候和收获、种植农作物的农事活动叙述清楚明白。课文首先描绘出夏季气候是昼长夜短,多南风和东南风,天气很热,常常发生大雷雨。南方地区的豆子和麦子已成熟,需要及时收割。收割后的农作物需要妥善储存,以防发霉变质,农民需要建设仓库或使用其他储存设备。
为了确保农作物健康成长和丰收,农民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夏天是种植季节的高峰期。农民需要为了确保作物健康成长,农民需要定期浇水、施肥和除草。夏天是杂草生长的旺季。为了防止杂草与农作物争抢养分,农民需要经常除草。除草可以使用手工除草或机械除草。夏天是高温季节,水分蒸发较快。为了确保农作物得到足够的水分,农民需要定期浇水。浇水可以使用灌溉设备或人工挑水。夏天是各种害虫活跃的季节。为了确保农作物不受害虫的侵害,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虫措施,如喷洒农药、使用害虫天敌等。
俗语说“春争日,夏争时”。“三夏”是大忙季节,农村夏季农忙时期的夏收、夏种和夏管三项重要农事活动。这个时期,农民需要抢收成熟的冬小麦和油菜,保证颗粒归仓。同时也要及时栽种夏播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和水稻,并进行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包括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这些活动对于确保秋季粮食收成和全年农业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历代教科书总把这些基本农事活动进行普及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