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文献资料中探寻月季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唯有此花开不厌 一年长占四时春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如画南阳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近日,街头已有零星的月季花悄然开放。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南阳即将进入“月季时间”。月季是中国传统名花,也是世界流行的观赏花卉之一,被称作“花中皇后”。月季花作为幸福、美好、和平、友谊的象征,在南阳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南阳也被誉为“月季花城”。
近日,记者走进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通过馆藏有关文献,解读前人是如何普及月季知识,推广月季文化。
“花中皇后”美名扬 家家户户皆有种植
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说,月季花艳色丽,易种植,是民众喜闻乐见的集种植、欣赏与美化环境为一体的吉祥花。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国文第四册第43课
题目是《月季》。“阶前有月季,叶少花稀。儿取泥,覆其根,又常浇水,叶渐茂,花亦渐多。”课文图文并茂,语言采用文白相间方式叙述,浅显易懂,突出月季花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花卉品种,家家户户皆有种植,可观赏,又能美化环境。插图中,一位少年(课文中所说的“儿”,少儿之意)正挽袖执花洒给庭院台阶前的月季浇水。图中的月季,在少年的精心呵护下正在茁壮成长,几朵盛开的月季花以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在繁茂的枝叶中,更显娇艳玉滴,充满勃勃生机。
该篇课文中的月季花种植在少年的门前台阶下,装点了家庭,美化了周边环境,课文同时也传达出月季花非常好种植和易管理,即文中所述“儿取泥,覆其根,又常浇水,叶渐茂,花亦渐多。”泥,即泥土,只要松土培土浇水,做好平时管护,月季花自然就会月月开放、季季花红。月季之所以在民间种植普遍,就是其易种植且好管理。
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国文第二册第31课,课文题目是《月季花》。课文内容为:“月季花,朵朵红。姊呼弟弟,快来看花。”课文采用自上而下、自右至左传统阅读习惯印制,采用图文并茂形式记述,课文上半部分以文字记述,下半部分插图中刻画一位少女(即课文中的“姊”)正在花丛里观看盛开的月季花,看到弟弟走过来,禁不住召唤弟弟一起观赏盛开的月季花,尽享花朵散发出的淡淡蔷薇香,品味香气怡人、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
该篇课文以白话文如儿歌形式叙述,语言简洁精炼、通俗易懂,描绘出春季到来,花草繁茂的气象,插图中,两个儿童纯真可爱,衣着打扮富有当时流行风尚。“课文只描绘出月季花开朵朵红艳,其实,月季花色除红色外,还有白、黄、粉红、玫瑰红等颜色,但在那个时代或许红色品种唱主角,即便是花色品质单一,也因其花色艳丽,香味扑鼻受到民众喜爱。”谢总喆说。
唯有此花开不厌 一年长占四时春
谢总喆说,月季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历朝历代皆有诗词歌赋咏之。
宋代大文豪苏轼称赞月季:“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宋代杨万里的《腊前月季》把月季花期之长、色香之妙,描绘得淋漓尽致。南齐诗人谢眺有《咏蔷薇》,诗句描述蔷薇花为红色。宋代宋祁著《益都方物略记》记载:“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属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明代刘侗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当时北京丰台草桥一带也种月季,供宫廷摆设。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月季具有药用用途的记载,花可提取香料,根、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活血消肿、消炎解毒功效,而且是一味妇科良药。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不但可以入药,而且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
自古以来,南阳人就有栽培月季的优良传统,人们喜爱月季坚韧不屈的精神和芬芳扑鼻、长盛不衰的高雅气质。历经千年风霜,南阳月季又绽放出别样的风采和光华,素有“月季花城”美誉的南阳,是“中国月季之乡”和世界月季名城,月季花已成为展示南阳城市形象的一张灿烂名片。
世界月季博览会即将开幕,欢迎四海宾朋到南阳欣赏缤纷月季,畅游大美南阳!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