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毁器•荫不折枝-----
从小培养爱护公物的好品德
爱护公私物是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从小处做起、从自己做起,做到时时爱处处爱护公私财物。历朝历代皆提倡民众爱护公私财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教育民众衣服与粮食都来地很不容易,应当时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同时也是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的倡导。食不毁器、荫不折枝,更是前人从小培养蒙童少年爱护公物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馆藏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第七册第十七课,课文题目“公德”以及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堂第一册第四十二课“惜物”一课,解读古人对蒙童少年从小教育要爱护珍惜公私财物。食不毁器、荫不折枝,表面是指吃饭不要毁掉餐具,乘凉不要折断树枝。其实,该谚语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原文“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言指吃了盘中的食物,不要毁坏餐具;吃了树上的果实,不要折断树枝。比喻不忘恩德,知道珍惜。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修身第七册第十七课,课文题目“公德”。课文以一个页面大字刊印“食不毁器、荫不折枝”这句话。又使用一个页面配以插图。画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以实写意绘画出街头食饭菜顾客不会毁坏盘碗,树荫下行走的路人不会折掉树枝而影响树荫遮风避日,这就公共道德方面的品质。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
清明出版初等小学堂第一册第四十二课“惜物”一课,以两个页面插图形式勾画出蒙童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时时处处爱护公共财物。学堂里的公物是学生正常学习的物质保障。作为学子爱护校园内一草一木都是少年儿童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少年都要严格遵守。对于破坏公物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教育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爱护公私物就是爱护学校,破坏公物就是在破坏家园。
培养蒙童少年的良好品性对其未来成长至关重要。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护公物,人人有责。从小就要养成小学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不损坏学校的门窗玻璃、图书器材、花草树木,不在课桌椅、黑板、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做一个爱护公物的好少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