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加拿大华侨漂洋过海来到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寻访亲人家书
200余封家书
载满亲情记忆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日前,回国探亲的加拿大华侨王高鸣专程赶到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寻访其亲人家书文献,重温90年前的亲情记忆,温暖赓续血脉深情
游子思亲 12年写下200余封家书
日前,67岁的加拿大华侨王高鸣在回上海探亲期间,专程到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寻觅该馆馆藏的其亲人90年前的家书文献,寻觅过去的亲情记忆,赓续血脉情谊。
“这些家书文献是我20多年前在一个旧书摊儿上发现的。”该馆馆长谢总喆说,这些家书共200多封,或用钢笔或毛笔半文言文书写,书法隽秀,字体挺拔,多数保存完好,时间跨度从民国26年(1937年)一直到民国38年(1949年)共12年。经过仔细翻看研读这些家书可知,写信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崔德彰的青年学子,他在上海求学时,常常写信给在老家西安的父母亲告知自己学习生活等情况。
谢总喆为王高鸣(左)介绍其收藏的书信
1947年,崔德彰到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区分公司工作。1947年9月,崔德彰的妹妹崔照松也辗转从上海到台湾与其嫂子朱初华一起在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区分公司子弟小学教书。崔照松几乎每月往老家西安父母处写信汇报工作、生活、交往,以及台湾的风俗等情况。
逢年过节,游子倍思亲。崔德彰在每封信中均首先告罪——因公司公务及家务繁忙,叩别父母后很少写信问安。接着向父母介绍自己家庭、工作、学习的情况,表达思念父母之情。
从这些家书中可以了解,每年新年来临之际,崔德彰、崔照松总要给西安的父母寄出贺年请安帖。这些家信及贺年帖最早一封写自1942年的2月17日(农历大年初三),那时,崔德彰刚结婚,和妻子朱初华一起向父母亲叩贺新年;第二封家信及贺年帖写自1943年的2月7日(农历大年初三),此时他们已有一个叫蓉的孩子,崔德彰偕妻率子向父母贺年并致百拜之礼;第三封家书及贺年帖写自1948年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此时,他们已有了第二个孩子叫立,崔德彰和妻子朱初华携崔蓉、崔立一起向父母致百叩之礼。
谢总喆认为,崔德彰、崔照松寄写这些贺年请安帖均用红色纸张毛笔写就,烘托出节日喜庆热烈之情,传统的祝福话语寄托了游子对父母的无限思念之情。
血脉情深 这是最重要最美好的传承
王高鸣是崔德彰、崔照松的外甥,这次专程来南阳寻亲是受其表姐崔蓉、表兄崔立委托。几年前,他们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了解到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其亲人家书信息。
王高鸣此次来南阳寻觅亲人家书等文献,还携带上世纪各个时期其亲人、家人之间互通亲情的家书、照片、贺年卡等文献资料。通过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其家人、亲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家书文献对接,王高鸣对其家族亲情交往所留下的文字记忆,形成一套完整的亲情链,也见证了他们亲人交往中的丰富往事。
此次王高鸣还特意带来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表兄崔立在2024年龙年来临之际从美国寄给自己母亲崔燕松的贺年卡。崔立携夫人马莉在贺年卡中写道:“祝您龙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侄立莉(崔立携夫人马莉)给您拜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拜年可以轻松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微信视频等方式表示节日的祝贺,但远在海外的华侨仍然以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贺年方式表达对亲人的问候和美好祝愿。
在皇粮国税博物馆,王高鸣看到其亲人当年的家书等文献非常激动,拿起手机拍下这些满载家人、亲人们写在纸端的温暖文字,并表示回上海后马上给妈妈讲述在南阳寻找亲人家书的过程以及书信内容,让90多岁的母亲重温当年的亲情记忆。让远在美国加州的表姐崔蓉、表兄崔立了解其父母辈年轻时代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家书中有关自己幼年时代生活的点滴记忆。
血脉连着骨肉亲情,家书记录着亲情往事。王高鸣这次寻亲收获满满,其深感手足情深。岁月流逝,弹指一挥间,他们第二代人也快要进入暮年,回想小时候的往事,重温亲情,毕竟亲情如血脉一样重要。王高鸣说,亲情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美好的传承,必须永续铭记!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