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朴实•吃穿节俭----
中山先生小时候的衣食生活
伟大的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近代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开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1866年11月12日的子夜,孙文在广东农村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翠亨村里诞生。中山先生五六岁时,正是读书的年龄,他却无钱上学。只能跟随父亲参加一些田间劳动,下田插秧、除草、打谷等。家里买不起牛,还要借别人家的耕牛,再给人家放几个月牛,以充借资。由于家太穷没有鞋子穿,夏天用草编鞋子,冬天用旧布裹一下,常年光着脚,也吃不到米饭,一年到头吃红薯等粗茶淡饭。
中山先生一生生活俭朴的好习惯是在其幼年时期养成。上世纪初出版的初等小学生社会课本记录了先生幼年时期的吃穿生活。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该教科书,解读其节俭纯朴的少年时代。该初小社会课本第三册第十四课课文题目“中山先生小时候的衣食”。课文内容为:“中山先生小时候穿蓝色布衫,吃豆和菜,有时候吃些鱼,很是节俭。”课文以白话文记述,断句采用右下小黑点标注。课文下半部分采用插图形式,勾画出孙中山小时候在家庭过着俭朴生活,穿粗布衣,吃家常饭,如豆菜,偶尔吃些鱼的生活场面。
据文献记载,中山先生十岁上学才有鞋子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小孩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野菜。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力和善良博爱品行。贫困的生活使幼年的中山意识到,祖祖辈辈的苦应该改变,农民应该有鞋穿,应该吃上自己种的稻谷打下的白米饭,摆脱贫困。
中山心存高远,有鸿鹄之志。虽然学医成为是一名医生,却不满足只做一个医治疾病的良医,他更关心国家民族的“痼疾”。学医悬壶济世,从政兴利除弊,匡时救世,在那个年代更重要的是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寻求救国之道的志士。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山先生为了人民,为了救国,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革命的先驱、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9岁。中山先生的高尚品质值得万世景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