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2024-02-25 20:00:01)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陶侃

惜时

修身励志

分类: 教育史料
        精勤吏职·慎悟善断----
        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一代贤母,陶侃母亲湛氏剪发待宾的故事永载史册。东晋名将陶侃在母亲的教导感悟之下,精勤吏职,慎悟善断,成就一番伟业。陶侃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其修身励志,清慎勤严的故事多次选编不同时期的教科书。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分别以“勤勉”“惜时”“戒赌”为题目,解读陶侃的为政贤明,恪守职责的修身励志、勤勉自警故事。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一课,课文题目是“勤勉”。课文内容为:陶侃无事时,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言语简练,课文断句以右下虚实小圆点标注。课文下半部分配有插图,插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勾画出陶侃在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的场景。陶侃为什么这样做呢?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第二课课文题目是“惜时”,课文内容为: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暴自弃呢!”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陶侃不但惜时,还惜农、惜物。一次出巡,他看见一个人手里挥舞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子,便问他:“你要它干什么用?”那人回答:“走在路上,随手扯了一把。”他勃然大怒,叱责道:“你自己不耕种,却糟蹋人家的稻子!”亲自动手将此人鞭打了一顿。如果有人送他东西,他一定要追问是从哪里来的。一旦是自己劳动所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他也会很高兴,加倍赏赐。否则,就会受到他的训斥,东西被退回。有一次,造船留下一堆木屑竹头,他看见后令人登记保管。当时大家都不理解这些东西留着还会有什么用处。一次举行集会,雪后天晴,地上湿滑,他令人把那些木屑拿出来铺地。等到后来桓温攻蜀时,他当年留下来的竹头又派上了用场,被用作造船的竹钉。从这些细之事,足可见一代名臣勤勉的风范。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第三课“戒赌”,课文内容为:陶侃诸参佐,有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豬奴戏耳!原文还有:《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课文记述他发现身边的一些幕僚沉醉于饮酒、赌博,熬更守夜,弄得蓬头垢面。一天,他把他们所用的酒器和赌博工具统统扔进了江中,斥责说:“赌博,是下贱人玩的东西!”不准他们再喝酒、赌博。《老》《庄》浮华不切实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议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做法呢!”精勤吏职·慎悟善断----陶侃修身励志的故事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