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2024-02-05 19:52:01)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医圣张仲景

饺子

娇饵

分类: 南阳民俗
           大年三十儿捏饺耳----
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所有节庆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吃饺子是传统习俗。据文献记载,春节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至清代,这种习俗已经程式化被固定下来。对崇尚亲情的华夏儿女来说,在除夕之夜,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团聚一起包饺子。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通明,锅里热气腾腾,碗中饺子香浓,家人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浓香的饺子里。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盛上一碗团圆饺子,吃出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俗语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作为我国的传统食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称繁多,古时有“饺饵”“扁食”“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文献记载:饺子原名“娇耳(饵)”,起源于东汉时期,为时任长沙太守,后被尊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名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精研疑难杂症,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享誉世间。东汉末年,各地疫病丛生。张仲景官居长沙太守时,常常坐堂行医,为百姓除疾医病,解除痛苦。自此以后,中医药的字号多以“某某堂”冠名,这都与张仲景悬壶济世有关。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支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温凉河畔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分得两只娇耳,一碗热汤。人们吃下祛寒食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这就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祛寒娇耳汤”。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饺子形状扁扁的),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民谚所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恩德。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张仲景发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距今已近1800年了,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如今,民众不再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医圣张仲景的悲天悯民情怀。如今,南阳东关医圣祠内刻有“娇耳”石碑以纪念。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过年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各地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黄河中下游地区年三十及大年初一皆吃食。但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是不变的。又因饺子的谐音“交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家财万贯之美好寓意。有些地方还会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包在饺子里面,不但象征团圆发财,还意为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好运不断。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扁食”是古代对饺子形象称呼,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娇耳,其形状常见如耳朵,又象月牙等扁形状,民众俗称“扁食”。元代、明代已称为“扁食”,如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代所编著的“杂字”食品一节就有“娇饵”记载。同样是清代编著的“四言杂字”中,有“扁食粽子,烧饼麻糖”之称谓记载。如今,扁食一词在河南,山西,江苏一带,仍然是对水饺的一种别称,是饺子最早在河南山西一带的称呼。江苏中北部(秦淮河)和福建地区因古文化区域一直保留着叫扁食,也是该地区一直常见小吃。
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十来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的名称为何又叫“水饺”?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代所编著的“杂字”中有“水饺、扁食、肉饺”称谓。 这就要从煮饺子的汤汁说起。一般年三十,大年初一煮饺子家家户户都会使用清水煮饺,待锅里清水煮沸,将饺子依次下到锅里大火煮上三两滚,晶莹剔透的饺子浮在水面即可食用。此时,锅里的饺子汤清面白,又寓意人们要清白一生。以前,北方一些地区常常在玉米糁饭里下饺子 ,吃起来既有玉米糁的黏香,也有饺子的清香、咸香、鲜香之美味,而且,玉米糁下饺子,饺子还不会被煮烂。玉米粥煮饺子 ,有越吃越香甜之感觉。如今还有地方沿用此方。酸汤饺子,连汤饺子等还有很多吃法不断创新出现。七十年代,南阳饭店的一碗水饺只有五毛钱,菜单是以“水饺”注明面类品种。水饺,当然有荤饺和素饺之别,荤饺就是肉饺。水饺其实就是区别其它汤汁所下饺子的俗称。大年三十儿捏饺耳---从娇耳的发明读懂医圣张仲景的家国情怀

        医圣张仲景以慈悲大爱之心、深厚的家国情怀发明饺子救治民疾,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习俗也各有特色。但春节在除夕之夜吃饺子、在大年初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个习俗,是铭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华夏民族基因,是对家庭团圆幸福,和谐美满,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