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稀世珍宝不如米粟之粮----从尚文拒购“押忽大珠”谈起

(2023-12-25 19:00:04)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押忽大珠

尚文拒宝

民心为上

分类: 教育史料
          稀世珍宝不如米粟之粮
 ----从尚文拒购“押忽大珠”谈起
        “黄布袋,包珍珠,秋天一到满地铺。”这个谜语是元代名臣尚文专门为宰相制的谜。其谜底就是老百姓每天必食口粮——米粟。犹如小小珍珠般米粟的价值为什么远远超出要价六十万两银子的“押忽大珠”呢?这还得从当朝宰相欲花费巨资购入西域大宝珠而引发的一段拒购往事谈起。稀世珍宝不如米粟之粮----从尚文拒购“押忽大珠”谈起

        元朝初期,有个叫尚文的才子,经大臣刘秉忠的推荐,元世祖忽必烈召其入朝理财。有个西域商人,带来一颗“押忽大珠”, 要价六十万银。这珠子含在口里,就不会口渴;放在脸上触摩,可使眼睛有神采。当时的宰相爱不释手欲购之,为了劝谏宰相放弃购买。于是,尚文就出了上面的谜语,并告之米粟的价值要比这颗‘押忽大珠’高出几万倍! 有了它,百姓就可安居乐业;没有它,天下就会大乱。宰相听了,自感惭愧,就放弃了买珠的念头。稀世珍宝不如米粟之粮----从尚文拒购“押忽大珠”谈起

          这个故事在清末被收入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六册第二十六课,原课文题目为“押忽大珠”。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该课文内容,解读尚文一心为民,以大局为重的家国情怀。该篇课文原文内容为:西域贾人,有奉珠求售于尚文者,索价六十万。识者曰:“此所谓押忽大珠也,六十万酬之,不为过矣。”尚文问曰:“此宝作何用?”曰:“含之可不渴。”文曰:“一人含之,千万人不渴,则诚宝也。若一珠止济一人,为用已微。吾所谓宝,米粟是也。有则百姓安,无则天下乱,岂不愈于彼乎?”稀世珍宝不如米粟之粮----从尚文拒购“押忽大珠”谈起

        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技法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语句精炼,易于理解,课文断句以虚实小圆点标注。课文所说的押忽大珠,波语“押忽”也译“牙忽”。其实就是宝石制作的大宝珠。课文讲述,元朝初期,保定有个叫尚文的人 ,自幼聪慧好学 ,胸有大志。经过刘秉忠的推荐,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朝与大臣们共同拟定朝仪。他管理财政的时候,有个西域商人,带来一颗“押忽大珠 ”要价60 万两银子。当时的宰相非常喜爱就要花巨资买下,尚文问:“老大人,买下这颗珠子有何用处?”宰相说 :“这颗珠子是稀世珍宝,如果把它含在口里,就不会口渴;放在脸上触摩,可使眼睛有神采。”尚文说 :“这算不得天下奇宝,我以为天下还有一种更珍贵之物。有了它,百姓就可安居乐业;没有它,天下就会大乱。它的价值要比这颗'押忽大珠’不知高出几万倍!”宰相忙问:“这是什么?”尚文提笔写道:黄布袋,包珍珠,秋天一到满地铺。宰相听了,自感惭愧,就放弃了买珠的念头。稀世珍宝不如米粟之粮----从尚文拒购“押忽大珠”谈起

        文献记载:尚文,字周卿,祖籍祁州深泽,后迁居保定,幼年时期聪慧异常,心怀奇志。元朝重臣张文谦宣抚河东之时,参政王椅推荐尚文,做了张文谦手下的书记官。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朝臣刘秉忠向朝廷举荐尚文,制定文武官员礼仪,裁定官服款式、颜色以及等级差别等。提拔尚文为右侍仪史,后历任辉州太守、户部郎中、御史台都事等官职。尚文为官清廉,执法严格,从不趋炎附势,曾多次向元世祖、元武宗、元仁宗等几代皇帝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建议,多被皇帝采纳。尚文一生经历了元朝十位皇帝,于六十九岁时因生病辞职还乡。延佑六年(1319年),元仁宗派使者请尚文还朝,担任太子詹事,希望他尽心辅佐太子。使者三请方应允。泰定三年(1326年),尚文在平章政事任内辞职,次年逝于家中,享年九十二岁。 
        一人不渴与万人不饥、一颗大宝珠与无数粒小珍珠,形成鲜明对比,孰重孰轻,自然明了。尚文以简单的事实道理教育了当朝宰相,同时也教育了世世代代的后学之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