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亲睦邻,守望相助----
老课本讲述乡党和睦相处故事
睦邻友好、慈善乡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睦亲友邻,守望相助,是厚植亲情、拉进感情、增进友情的主要途径。邻里间和睦相处,可以带来彼此安定、和谐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自古至今,敦亲友邻的范例不胜枚举。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老课本中有关故事,解读乡党间彼此和睦相处的故事。
清末初等教科书修身第八册第五课课文题目是“乡党”。
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乡党作为老乡的用意,常见于陕西关中人对老乡的称呼,其他地域很少见。课文通过少年窦建德在朋友乡邻有困难时慷慨解囊相助,以及吴明徹捐出粟麦三千多斛救助乡邻的故事,旨在教育蒙童少年从小要学会和邻居友好交往,彼此互帮互助,并传承好邻里友善情谊。
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言语精炼,易于理解,句逗以小圆点标注。课文以一个页面讲述该故事,一个页面配画插图。插图以传统人物画技法勾画。画图上半部分勾画出少年窦建德将耕牛送与穷苦乡邻,下半部分勾画出吴明徹与兄长商量将三千斛粟麦发放给饥民的场景。
少年窦建德的故事内容为:“窦建德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课文中的“然诺”就是“好交朋友”。窦建德是信都郡漳南县人,史书载窦建德少时,好结交朋友。每每遇到乡人有丧亲,家贫无以葬的,当时窦建德正在耕田,听到后直叹气,立即放下农活,主动送去办理丧事所需要的全部财物,因此深受乡亲们称赞。据说窦建德的父亲去世时,来送殡吊唁者有一千多人,凡是有人送礼,一概辞谢而不接受。
史书记载,窦建德(573年-621年),隋朝贝州漳南(今山东省武城县)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支反隋队伍。窦建德带领这支队伍占据了河南南部、山东西北部和河北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为推翻隋朝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窦建德世代务农,曾为里长。窦建德勤政务,厉行节俭,恢复生产,心怀百姓,在窦建德的治理下,历经战火摧残的铭州城,很快就呈现出了一片繁荣安定的景象,史载“境内无盗,商旅野宿”的和谐状态。
吴明徹捐粮的故事内容为:吴明徹家有粟麦三千玉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课文讲述吴明彻家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人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史书记载:吴明彻(504年-580年),字通昭(一作炤),秦郡(今江苏六合)人,南齐南谯太守吴景安之孙,南梁右军将军吴树之子,南朝陈将领。吴明彻起家东宫直后,侯景之乱时,秦郡大饥,将余粮分给邻里。梁末,随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以功封安吴县侯。陈朝代梁后,为安南将,曾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吴明彻堪称南朝最强名将之一,出身官宦之家,精通兵法,才智出众,更是擅长天文、孤虚、遁甲之术。吴明彻一生战功辉煌,但他的晚年骄傲轻敌,最终在一场北伐中覆没,成为南朝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第一课就是“邻人”内容,讲述邻里和睦、万事顺安的质朴道理。课文内容为:住在我家附近的,都是邻家。我家的人和邻家的人,都很亲近。有事互相帮助。我们在家的时候,常常和邻家的小朋友,一同游戏。课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大家都是邻居,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文首先介绍什么是邻人,即住在我家附近的,都是邻家。紧接着论述邻家的人都很亲近,这就是睦邻友好,邻居家大人相处和谐,小孩子更有和睦相处情同手足。课文的我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在家的时候,常常和邻家的小朋友,一同游戏。”
敦亲睦邻,小到家门口的邻居,大到国家的邻居。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在《贞观政要·论教诫太子诸王》篇中指出,要与边陲各国和亲友好,要与当地各宗族群亲善体惜,国以民为本。春秋时期的《左传》中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管仲主张:“远者来而近者亲”,“远者以礼,近者以体”。同邻国的关系搞好了,对国家的利益极大。因此,处理好同邻居、邻里的关系一定要从长远考虑,方能和谐共处、共谋大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