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2023-11-19 19:38:05)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户部执照

捐纳

从九品

分类: 官方文书
           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
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捐官”就是士民向朝廷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唐、宋、元、明皆有捐纳,至清朝捐官最盛。封建社会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度被视为封建社会的基石。“士”排首位,士就是士大夫阶层,广义上不仅包括官员,还包括所有的名人,如学者、举人等。进入士大夫阶层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然而,历代科举制度考中者寥若星辰。因此,捐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使大部分未科举考中士子,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实现人生梦想。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同治五年(1866年),顺天府大兴县人士,原籍山西汾州学子樊氏父子例捐赀财取得官员的“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的捐官制度。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樊氏父子例捐赀财户部所颁发的两份“户部执照”质地为黄色皮绵纸,宽48厘米,高56厘米。其文字印在双龙纹饰黑线框内,顶头印有“户部执照”四个大字。横隔线下是竖排的繁体正文。“执照”记录的信息是格式化木版刻印,个体部分是用毛笔填写。如樊氏父亲樊时中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月二十日,通过遵旨例捐八十两银子而获得从九品官员身份。其子樊守洙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初八日,仍然是通过遵旨例捐而获得从九品官员身份,但樊守洙所捐纳的银子只有十七两二钱八分,户部所颁发的户部执照是同治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由于清代未有照相技术,其特征以“身中面白微须”“身中面黄无须”作为特点。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为防止执照被人假冒,还用毛笔把持证照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名字填了进去。该樊氏父子的户部执照均三代,曾祖、祖、父的名讳。如樊时中的曾祖名“蔚枫”;祖名“湧”;父亲名“望德”等字样。而其子樊守洙的三代名讳中,其曾祖名“湧”;祖名“望德”;父亲名“时中”。就是由此可知樊时中和樊守洙是父子关系。由此可知,清代对于三代要求极严。执照的捐纳银两处并加盖了一方7厘米见方的篆体“户部”朱红印章,批示一朱笔草书“實”,证明捐纳银两已实收;日期上还用红笔填写画押,批示一朱笔草书“行”,说明准确无误,已通过。樊氏父子所捐纳皆是从九品官职,该职在封建社会九品十八级官制中最后一级,即第十八等级,此外还包括未入流官职。未入流的官 包括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从九品又可分为从九品上和从九品下,根据实际官位而任职。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文献记载,缴纳钱财以求取官职称为“捐功名”。士子所捐纳的赀财由户部收取,并登记造册,颁发户部执照。“捐功名”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除科举外,通过“赀纳”,“赀”为“赀选”,用钱财选官,用钱财换官。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康熙十三年至十六年三年间收银二百余万两,知县捐至五百余人,这些户部执照、吏部执照都是在当时捐了银两后无论是入国子监还是进身仕途,必备的一个公开化手续凭证户部执照”,上面注明捐银子数量,相应换给部照以杜假冒。“捐官”是封建社会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朝廷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捐官”作为一种入仕现象,在封建体制内大体是作为补充财政的权宜之计。“捐官”相对于科举这个当官的正途,也多被称之为“异途”。“捐官”行为在我国古代有着漫长的发展演变史和内容。西汉中期,边关多事,用爵位换取粮食已不足以支付庞大的作战开支,此时汉武帝进一步鼓励捐纳,决定出卖更具吸引力的官职,“卖官鬻爵”合为一体。唐、宋、元、明时期,捐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清代乾 隆晚年,由于官吏贪和乾隆的铺张浪费,国库空虚,一遇灾荒,就大开“捐纳”。捐纳有常捐、大捐,常捐只捐出身虚衔,大捐则卖知府以下的官。清代中后期的官员中就有不少是捐纳得的官。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对买官的限制非常放宽。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这些当然属于“朝廷”行为,且收入都归国库。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捐纳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盛行行,贪腐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最初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但其薪俸只有60两银子,而且候补官期间是没有俸禄的,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加征田赋,捞回本钱,无心做事。吏治的混乱,导致社会矛盾问题陡增。 在众多捐官者中,通过精心选拔,也有好多出类拔萃者,因为社会制度问题,他们报国无门,只得出此捐官下策。如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墨业 创始人胡天柱(1742—1808)。绩溪县人。商家出身,曾为学徒,后自立墨店,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 大夫,成为正宗绅士。晚年热心公益事业。1915年,其后人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姚文栋(1852─1929),15岁中秀才,以后应乡试未成,乃纳资捐官,两次以随员身份出使外国,积资至二品衔直隶候补道,在边境学和外交学两方面,都有学术建树和重要实践,在晚清也是声名卓著者。科举甚艰难·父子同捐官----从“户部执照”解读清代中后期捐官制度

        科举时代,读书人刻苦于青灯黄卷之中,为了功名,铁砚磨穿,本身清贫者居多,在屡试不中情况下,趋于面子,只好省吃俭用捐纳功名。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樊氏父子的户部执照对于研究清代中后期的科举和功名的取得、捐纳数量、官职品阶等等有重要实物佐证、参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