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高洁•不畏权势----
戴安道破琴不为俗人奏雅音
《晋书.戴逵传》记载:戴逵善琴,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召他王府献技,戴逵曰:“戴安道(戴逵)不为王门伶人!”说罢摔琴于地,以示拒绝。后遂以“戴逵破琴”赞扬人志行高洁,不屈于权势。戴安道破琴的故事在清末被收录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光绪三十年初等小学堂修身课本第十二课“不辱己”一文,解读戴安道志行高洁、不畏权势的高尚品格。课文内容为:戴逵,字安道,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戴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石印印制。课文语言以文言文形式记述,浅显易懂。课文断句以空格形式。课文以一个整页文字配一页插图结构讲述,插画以传统人物画技法,采用实写意画法,勾画出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命人持书信到达戴安道家门口讲明来意后,戴逵随即摔毁古琴的场景。画图中,戴安道气度高雅,一幅正人君子之气象,宁为琴碎,不失正气之形象跃然在画图中。
文献记载,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戴逵自幼博学,工于书画,通习各种技艺,写文章词丽极妙,为当时人所惊叹。晋•孝武帝时征召他为散骑常侍,也未到任。戴逵是史上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少负才名,能文工书画善琴,其余巧艺靡不毕综。其的童年就生长在灵秀的涣水边,从小就有志在云水间的情怀。
《晋书》列于隐逸传中,称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戴逵巧思,善铸佛像及雕刻,他曾以古制造丈六无量寿佛木像及菩萨像,“至于开敬,不足动心。”所以隐于帷中,密听大众的议论,不论褒贬,自会于心,以至于“精思三年,刻像乃成。”《世说新语•巧艺》、《历代名画记》,时人称他“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善图圣贤,百工所范”,由于他的文化内涵与技艺,不但能书善画,并能雕塑铸作,唐代张彦远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由于“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直到戴逵的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戴逵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对于古制造形的改革,使佛教造像有了审美的感动力,所以追求“动心”的艺术特质。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
由于戴逵多才多艺,出类拔萃,自然而然地引起朝廷的注意。当时官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鼓瑟有清韵之声,就派人召他到太宰府去演奏。戴逵深以为耻,当着使者的面将琴砸碎,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戴逵深切地痛恨那些故作风雅、奢侈放纵的官僚贵族,认为替他们鼓琴是奇耻大辱。因此,该课文以“不辱己”为题目讲述。戴逵一生隐逸不仕,潜心致力创作,从而在艺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攀上当时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巅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