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023-07-08 21:10:01)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卧龙岗

三顾茅庐

草庐对

分类: 教育史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话讲述汉末刘备曾三次访请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终为其成就伟业。后来演绎为成语“三顾茅庐”,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按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进行的加工再创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南阳卧龙岗作为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出版留念本《三顾茅庐》小册子。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该册小集子,解读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该旅游留念册子以64开本竖式印刷配以插图形式印制,文章选取三国演义之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劉玄德三顧草廬一章,使用文言文繁体字原文注载。劇情大要:玄德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小說原文开篇讲述“卻說玄德正安排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圣”的最杰出化身。历朝历代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思想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诸葛亮曾在《前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诸葛亮去逝后,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诸葛亮的是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陈寿于西晋泰始十年(274年)在平阳候相任上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并以此书奏之晋武帝司马炎,史称《进〈诸葛亮集〉表》。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因诸葛亮自言与刘备谈话地点在草庐,故后世将此内容称为《草庐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隐居草庐中,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忠君报国,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团出现变故,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平定中原。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为刘备出谋策划。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草庐对”最早出现于清康熙年间,是南阳知府朱璘在他编著的《诸葛丞相集》中将该“对答”首次单独成篇,并命名为“草庐策对”。《诸葛丞相集》成书于康熙戊寅年,即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是该“对答”单独成篇的最早记载,也是“草庐策对”这一篇名的首次出现。   朱璘纂辑的《诸葛丞相集》共四卷,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几乎囊括了所有诸葛亮的作品,并按文体归类,条目更加清晰,其中将《草庐对》列为《诸葛武侯兵法》卷第一之首篇;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亦将《草庐对》列为卷一首篇;1960年8月,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诸葛亮集》时,也将《草庐对》列为卷首;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文集全译》中,《草庐对》被列为卷一首篇。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国学文库:诸葛亮集》时,再次将《草庐对》列为卷一首篇。诸葛亮《草庐对》以最准确和科学的命名,得到后世史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两表酬三顾,壹对足千秋。”这副悬挂在南阳卧龙岗三顾祠门柱的著名楹联仅用了短短十个字,赞颂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功伟绩。楹联中的“两表”即为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壹对”即为《草庐对》。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草庐对》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作为南阳知府的朱璘,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十分钦佩,因此,在其所编辑的《诸葛丞相集》中,将“对答”单独成篇,并正式冠以“草庐对”的篇名流于后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千百年来,南阳卧龙岗作为《草庐对》诞生之地,《草庐对》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及书法名家争相赞美讴歌,以及抒发情怀的对象。诸葛草庐对面的“草庐亭”内,上面悬挂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草庐对”门额,后墙内壁镶嵌有吴佩孚书《草庐对》四通碑刻。进入新时期,《草庐对》研究亦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国内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1995年5月,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书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作序的《草庐对研究新编》编著出版,内容涉及《草庐对》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南阳的渊源、涵盖诸葛亮文化及三国文化等诸多领域,是国内学界对诸葛亮“草庐对策”谋略境界及智慧思想的全新解读,充分肯定了千古名篇《草庐对》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草庐对》诞生于刘备三顾之地卧龙岗,以刘备与诸葛亮谈话地点“诸葛草庐”而命名,并以其高瞻远瞩的前景展望,而流传于世,让南阳卧龙岗成为一处闻名遐迩充满智慧的人文景观,亦让南阳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智慧之城、历史文化名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