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2023-06-04 21:18:24)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文献

富贵寿考

郭子仪拜寿

打金枝

分类: 教育史料
               富贵寿考~吉祥美好----
       “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富贵寿考,出自《旧唐书.郭子仪传赞》:“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郭子仪一生长寿,历经武则天、中、睿、玄、肃、代、德七朝,名满天下。著名史臣裴垍对他有很高的赞誉:“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舍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古人将其作为富贵寿考的典范。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郭子仪拜寿,又称“郭子仪上寿”,讲述郭子仪夫妻俩七十双寿诞的时候,合府欢庆的祝寿画面。这个场面的背后还有个“打金枝”的著名典故。该故事被历代艺术家演绎成如雕刻(砖雕、木雕、石雕)、戏曲、绘画、剪纸等各种艺术题材进行讴歌和家庭尊长教育楷模。现以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床门楣板所雕刻“郭子仪上寿”构件,解读其中郭子仪富贵寿考、吉祥美好的尊老爱幼传统经典故事。 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该花板采用长方形扁回纹结构设计刻画,中段是主题部分,刻画出郭子仪夫妇身着官服官袍和官帽端坐在殿堂正中,郭夫人头戴凤冠,手持龙头拐杖,和颜悦色,神采奕奕,头上的凤冠之凤鸟栩栩如生,呈现出富贵显达的生活气息。厅堂正中悬挂“富贵寿考”四字匾额,以突出拜寿主题。画图郭子仪鹤发童颜,美髯飘飘,精神矍铄,手持笏板,一幅端庄尊贵的中兴名臣形象。整个构图采用中景构图形式,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画面通体施以金漆,陪房以银色漆饰勾列,显现出金碧辉煌、银光熠熠气息。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画面中的人物和拜寿场景勾列雕刻得吉祥喜祥。郭子仪夫妇端坐在寿案两旁,寿案上摆放寿桃一盘,寿茶两杯。寿案铺设案布,案布正中绣有“团寿纹”“寿”字,以及“回形纹”流苏等等热烈喜庆纹饰。郭子仪夫妇身后用简约的手法勾画出前来祝寿的“七子八婿”和亲朋好友,画图刻画人物较多,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祝寿场面和谐,气氛融洽。整个构思主题突出,花板雕刻细腻,采用了多层镂空的雕刻技艺,并采用直奔主题的艺术手法讲述该历史主题及人物的主要特征。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富贵寿考是指富裕而又有显贵的地位且长寿。历代民间寓指升官发财又享有高龄。《诗经•大雅•棫才》:“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朱熹《集传》:“文王九十七乃终,故言寿考。”考,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本义为老,年纪大。考,亦指去世的父亲:“父为考。”(《尔雅》)“生曰父,丧曰考。”(《礼记•曲礼》)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富贵寿考一般是用来祝福男长者。高龄长寿、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儿女成家立业孝顺、善终也是一种福气,而且还是难得的大福气,富贵寿考正是表达此意,故为第五福(考终命),亦谓全福。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郭子仪上寿”这一题材表现的是郭子仪夫妻俩七十双寿诞的时候,合府欢庆的画面。拜寿的背后还有个“打金枝”的著名典故。《旧唐书·郭子仪传赞》郭子仪“富贵寿考。。。。。。文献记载,郭子仪七子八婿个个为官,在郭子仪夫妻七十双寿诞当天,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回来给他们夫妻俩拜寿,只有六子郭暧的妻子儿升平公主,自恃是公主,不来拜寿。郭暖回宫斥妻,并打了她一巴掌。公主大怒告知了唐皇。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郭子仪闻报立马绑了儿子郭暧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为了教训女儿,假意要斩郭暖,公主后悔莫及。唐皇为了告慰良臣,不但不降罪郭暖,还给他加冠三级,把郭子仪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父教有方,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郭暖夫妇双双到汾阳府拜寿赔礼。《打金枝》又名《满床笏》《大拜寿》等,被演绎成各种剧作,深受民众喜爱。富贵寿考~吉祥美好----“郭子仪拜寿”雕花床门楣板赏析

        历代民间艺人常常以富贵寿考等题材来祈愿长命富贵、福寿双至、儿孙满堂、官禄常伴等质朴愿望。这些简单朴实的美好愿望,往往会以一种具象的艺术作品表达出来。该雕花床门楣板所表达的主题是历代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也是传统优秀文化在雕刻艺术上的重塑表达,对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和弘扬优秀家风美德永远印刻在历史画卷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