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记者探访皇粮国税博物馆——
老课本里是这样介绍博物馆的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今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该主题旨在强调博物馆在构建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博工作者要运用多种手段,充分挖掘文物内涵,从璀璨文明中触摸历史温度,让博物馆深入人心,让公共文化服务离老百姓再近一些,人民生活更美好。
博物馆是近现代新生事物。1905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江苏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我国博物馆事业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那么,百年前民众是如何认知博物馆这个新生事物的?当年如何普及博物馆教育?日前,记者来到皇粮国税博物馆,从这里馆藏的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博物启蒙学课本中寻找答案。
这本老课本介绍了博物馆常识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上世纪初,随着西学东进思想推进,有志之士逐渐认识到国民教育除了国文、数学(算术)、艺术等学科之外,小学阶段的儿童还应该掌握一些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于是常识及博物启蒙教育列入小学日常教育。
翻开这里馆藏的初级小学常识第三册课本,第一课和第十课都是博物院常识教育。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语言浅显易懂。第一课课文题目是《博物院》,课文内容为:“今日先生带了许多学生,到城里参观博物院。博物院是供人们观览的公共机构,里面蒐(同搜)集动、植、矿物,和各种物品模型,分类陈列。”
谢总喆介绍,该篇课文普及介绍博物院是供人们观览的公共机构,突出博物馆的公益性和展品种类繁多而且是分类陈列展出,同时也提供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时城里已设立有公共博物院,还有各种物品模型展出。
该册课本第十课选取了博物院中的动物馆进行详细介绍。如课文内容:“博物院中的动物馆,陈列着世界各地方出产的动物。其种类很多,一一做成标本,还加上浅显的说明书。”谢总喆认为,两篇课文从综述到分述,分别为小学生讲解了博物院基本知识以及所展出展品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而且展品还加上浅显的说明书,使小学生能更加清晰了解展品常识。如今各个博物馆的展品不仅有展品简介,还有讲解员现场讲解,更有多媒体全方位音视频展示介绍。
这本老课本介绍了工艺陈列所基本情况
皇粮国税博物馆的馆藏文献中,还有一本上世纪20年代初期出版的初级小学博物启蒙学课本,第六十九课是介绍工艺陈列所的基本情况。谢总喆介绍,工艺陈列所作为博物启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展示各种艺术品,犹如当今的美术馆、玉雕馆等专题博物馆。
课文配有插图,画图中采用透视技法勾画出一座西洋式三层工艺陈列所,门前的马路上游人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到工艺陈列所游览。其课文内容为:“工艺陈列所,每日开门,纵人游览。游览之人,皆当洁净,若有痰唾,勿吐于地。”课文重点强调工艺陈列所是公益性公共场所,而且开放时间天天接待游人。同时对于游人提出注意讲究卫生等要求。如,若有痰唾,勿吐于地,以防止传染病传播。博物馆作为公共场所的安全卫生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
谢总喆认为,博物馆(院)是启迪美好生活和人生智慧的载体,在促进社会福祉和人民幸福生活中发挥重要的文化润泽作用。前人将博物馆普及知识纳入小学必修阶段教育,目的就是让多元文化和艺术交融的文明历史融进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
而今,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博物馆热”“文物热”蔚为风潮。文博事业日渐繁荣,在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博物馆藏品展出以及文博公开课通过多媒体教具、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基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对博物馆知识的需求,给孩子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深刻感受。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