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忙趁东风放纸鸢---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2023-02-23 20:02:33)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文献

放纸鸢

老日记

放纸鸢历史

分类: 南阳建设文献
              忙趁东风放纸鸢
  ----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春回大地,阳气回升。在春光灿烂,花草萌动的季节里;在和煦拂面、景色宜人的春风中;从忙碌的生活中走出来的人们,或放飞风筝,或出外踏青。。。使身心获得健壮和愉悦,心情自然格外舒畅。如果大家齐聚集在一起,举行一场放风筝友谊比赛,放飞的不仅仅是欢悦的心情,还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1944年3月18日,南阳战中学初中部的全体师生于下午一时半,齐赴西关郊外行纸鸢比赛。师生们看到各样各式的纸鸢一起非到空中,全体师生欢喜异常,师生们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时而轮流放飞,不但享受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在欢愉中强身健体。此次难忘的放风筝比赛被当时在该校春二甲班蒋姓中学生以“ 纸鸢比赛”为题,记录在其当天的日记中。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该蒋姓中学生的日记是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自宛地民间征得。该日记共两册,记录时间自1943年至1944年共计一年有余的日记内容。该日记采用小楷毛笔、行楷书体竖式写就,按照日记常规格式以阳历日期记写。其1944年3月18日的日记以“ 纸鸢比赛”为题记写,该天日记原文内容如下: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八日  星期六  
             纸(鸳)鸢比赛
     初中部全体师生于下午一时半,齐赴西关郊外行纸鸢比赛。每班三四个,全体共六十余只。军号一响起,各样各式的纸鸢一起升到空中,全体师生欢喜非常。比赛结束秋二二内第一;秋二里第二名;军乐队和秋三乙都是第三名;春一甲第五名;春三甲第六名;比赛后全集整队随乐声而返校。
        该篇日记言简意赅中无不透出春天欢乐开心的放风筝比赛之时的心得体会。春季放飞风筝既是一项传统民俗游戏活动,也是一项沐浴春风的健身运动,作为一项体育活动,更增加了无限的欢愉激情和集体荣誉感。战中初中部全体师生在当天比赛中,既收获喜悦心情,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经过比赛,评出了前六名名次,在欢乐笑语,军乐齐鸣中在结束比赛。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蒋姓中学生在日记中使用“ 纸鸳”一词,虽然传统文献中称风筝为“纸鸢”,鸳与鸢同音,也都是鸟,作者使用此语也不为错。据文献记载,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等,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风筝虽然比空气重,但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飞动。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晚唐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古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也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清·高鼎的《村居》名诗,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其诗词内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相信每一个从少年长大的人们至今依然耳熟能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清末,小学春季课本第一课就以《风筝》为题作为必学内容。其课文内容为:“风筝,一名纸鸢。其形不一,或如鸟,或如鱼,或如蝴蝶。。。”由此可知,传统的风筝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用纸裱糊。如今,人们不断探索求新,采用了塑料、尼龙等面料,使风筝可放可收,更加坚固耐玩。风筝的外形千姿百态,色彩斑谰。由最早的模拟蝴蝶形状,创新增加了孔雀、大雁、喜鹊仙鹤、蜈蚣、鲇鱼、凤凰、飞虎、金鱼、蝙蝠、长龙等动物风筝。除此,还有传说中的各色人物,如嫦 娥、哪吒、哼哈二将等。传统的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通过这些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也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南阳广场放风筝的民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风筝很有研究,著有《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书中不但绘有彩图,而且还有诗句说明风筝的扎法和画法。南方称风筝为纸鹞,北方称纸鸢。 因此,清末的小学生课本内容就有“放纸鹞”的课篇。该篇课文以童谣形式呈现,其内容为:“放纸鹞,放纸鹞,拉的紧又跑得快,纸鹞腾空飞得高。朋友,你莫好笑,我虽然飞得高,仍被线儿牵牢。”或许,纸鹞也有自在翱翔天空的愿望。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江南有民谚:“杨柳青,放风筝。”在古代,人们抵御疾病和各种灾害的侵袭的能力较弱,于是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放上天空,故意把线扯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渴望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的目的。这种民俗,称之为“放断鹞”。这在曹雪芹《红楼梦》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庄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即有记述。文中写道,正值林黛玉、史湘云等在怡红院填柳絮词,众丫环见有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窗外的竹梢上。当紫鹃想把风筝拾起来时,探春阻止说:“……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古老的“放晦气”民俗,反映了先民们有趣的娱乐和朴素、善良的愿望。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鸳、纸鹞---1944年南阳初中生放风筝比赛的那些事

         蒋姓中学生的该篇日记,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南阳的风土人情,特别是放风筝的习俗,以及当时的教育状况,南阳战时中学的班级编制等等,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