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在古时曾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2022-12-03 20:13:40)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文献

长江

大江

扬子江

分类: 教育史料
长江在古时曾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放大气的笔致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开篇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将浩荡长江水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东坡先生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民初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文第二十五课内容“大江”。内容为:东去水汤汤,问何名,曰大江。人事易变迁,大江独无恙。多汊巷。集帆樯。汽船时来往,排水声雄壮。愿乘风破浪,直达太平洋。描绘了长江之水滚滚东去,大江之上汽船来往,乘风破浪直达大海的豪迈气质。诗仙李太白的名作《行路难》亦有奔放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了作者在境遇不顺之时,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大江大浪,滚滚东流入沧海。千百年来杰出人物消逝,就象那一去不复返的波浪。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作者笔下的大江就是如今的长江,古人又称“扬子江”。清末民初的初级小学国语老课本中记录着长江厚重博远的文化内涵。现从这些老课本中再次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豪迈气概。解读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清末民初初级小学国语第三十八课题目为“江河”。内容为:江河的水,都是高山流下,经过很长的河道,然后注入大海。我国最大的江河,一是扬子江,一是黄河,均发源于我国西部的大山,东向流入大海。该篇课文采用竖式自左至右传统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基本使用白话文,文中名词“扬子江”“黄河”旁边以竖线标注。课文共分两段;第一段讲述我国江河流向,即自西向东注入大海。这是我国的地形所决定的。第二段讲述我国著名的江河第一是扬子江,即长江;第二是黄河,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在大量的外国文献记载中被称为“Yangtze river”,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扬子江。长江,古人为什么既称大江,又称扬子江呢?1930年出版的《最新中外地名词典》中有一段这样的解释:“扬子,江名,即长江,旧称大江。我国昔以镇江下游称扬子江。然近今外国人皆以扬子江为此水之总称,又以扬子江为长江之总称。”这个解释非常清晰明白。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扬子”这一称谓早在唐代以前隋代便已经出现,因为“扬子”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扬子津。扬子津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长江南侧十五里的地方,古代从此处渡津可以抵达京口。所以自古以来扬子津便是长江边上的津要之所在,过去从扬州到镇江间的长江,便被人们称为扬子江。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访问大明帝国,其从江西赣州经鄱阳湖进入长江后,看到长江河身宽大,如“海洋之子”称谓“洋子江”,后流经南京的大江在称为扬子江。也就是受利玛窦相关记载的影响,长江在西洋人眼中被称为了扬子江。虽然西洋人以扬子江之名称呼长江,是一个有着历史性的误解,后来国人也跟着以讹传讹将扬子江当作了整条长江的另一别称。以此,清末民初的老课本中就有了此称谓。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青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如今的长江形成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在地势作用下,向西流的那支古长江开始向东流去,形成了现今的长江。长江:古称“大江”又称“扬子江”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支主体文化。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冲撞、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血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文化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给周围的海外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