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245173027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假若回到1943年,一定聆听史学家徐旭生演讲
(2022-11-05 00:22:23)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南阳文献
徐旭生
考古学家
二里头
分类:
教育史料
假若回到1943年,一定聆听史学家徐旭生演讲
古宛大地,山川秀丽,盆地肥沃,风光旖旎,地灵人杰,才俊济济。。。。。。南阳唐河人徐旭生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集大成者。徐旭生先生被誉为“夏史探索的总设计师”、他首先厘清了“夏代的文化”和“夏氏族的文化”,打破了“东周以前无信史”的传言,是发现“最早的中国”的“考古寻夏第一人”。
徐旭生先生,名炳昶,字旭生,以字行,笔名虚生,遁庵。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八日(1888年12月10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砚河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徐旭生幼读私塾,聪慧好学,中国古典文化功底深厚。18岁步入新式学堂,就读北京河南公立豫京学堂。25岁远奔西欧,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西洋哲学。1919年学成归国后,潜心研究古代史学,先后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立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编辑、研究员,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徐旭生先生学有所成,业有所得,著述丰富,在学界令人敬仰。1943年6月,应家乡南阳战时中学的邀请,于6月15日在战中一院演讲。徐先生此行故里并做学术演讲,被当时在读的一名蒋姓中学生记写在其日记中。为我们钩沉一段历史佳话,再续徐旭生先生的家乡情谊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对学子的爱护。
蒋姓中学生该日记是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自宛民间征得。该日记共两册,自1943年3月29日开始记写,至1944年4月封笔,共计一年有余的日记内容。蒋同学的日记采用小楷毛笔、行楷书体竖式写就,按照日记格式记写,记录年月日、星期和天气状况等等。1943年6月14日该篇日记结尾处原文内容为:“
史学家徐旭生定于明日徦(徦,音jia,至也)战一院演讲”。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已经告诉我们徐旭生先生回到家乡南阳讲学是事实。
由于蒋姓中学生第二天,即6月15日,也就是徐先生演讲当日,家庭有急事(回乡下老家处理母亲被他人殴打之事)没有到场聆听。因此,其日记中没有记录徐先生详细演讲内容,真可谓是人生一大憾事。假如时光可以穿越,我们必定早临现场,洗耳恭听徐先生娓娓道来的史学篇章。蒋姓中学生没能参加聆听先生教诲,也不会贸然下笔记述,只能说是一种遗憾。但我们相信徐先生不虚此行,为家乡人民带来了丰盛的历史文化盛宴。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还会发现徐先生此次演讲的历史全貌。
据有关文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徐先生先后出任北平研究院领导小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述等身,造诣颇深。其著述有《徐旭生西游日记》、《陕西渭河附近考古调查报告》、《陕西省最近发现之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禹治洪水考》、《〈山海经〉札记》、《〈山海经〉的地理意义》、《对我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问题的看法》、《井田新解并论周朝前期士农不分的含义》等。翻译有威伯尔《欧洲哲学史》,波兰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
徐旭生的后半生辛勤耕耘于史学领域。1933年前往西安,组织了西北地区第一个考古机构陕西考古会。主持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工作达数年之久。写有《陕西渭河附近考古调查报告》、《陕西最近发现之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学术论文。从1932年起,他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问题,专心研究中国古史传说,并著有《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总结古人类经历三大变化:一是华夏族与东夷族渐次同化;氏族林立的中国渐次合并,形成若干大部落。二是黄帝死后,高阳氏出现,这已是民族社会末期,生产力有所发展,贫富分化,劳心与劳力分工。三是大禹治水后,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变成了有定型有组织的王国。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早在公元前22世纪末就建立了。但长期以来,夏代却是考古方面的一大空白点。徐旭生根据文献记载,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在《略谈研究夏文化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有两个地区应该特别注意:一是豫西地区的洛阳平原以及嵩山周围,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二是山西省西南部分汾水下游一带。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写成《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1964年春季,他又亲临偃师二里头工地,具体指导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属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发现一百多处,正式发掘的一二十处,取得了巨大考古成果。徐旭生不愧为夏文化探索的开拓者。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村,距今约3800年-3500年,1959年由史学家徐旭生发现,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经过60年的科学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有多项重要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王国的兴起、王都的规制、宫室制度等涉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今,二里头夏都遗址已经建起博物馆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早期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历程与成果展示基地,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发展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转折点,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之最”,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推进。
徐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学严谨,著述丰厚,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他慈祥和蔼,为人正派、耿直、真诚、朴素,为学术研究而辛勤努力,工作上敬业负责求实,堪称一代师表。让我们永远铭记“考古寻夏第一人”----徐旭生先生。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清代私塾先生“嘲穷”——舌耕砚田·穷且志坚
后一篇:
冯紫岗,英年早逝的“三农”探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