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奖学金:应试特等第二名·奖励膏火四百文
----清代县学“文生应课试卷”赏析
科举考试,为国家选贤任能提供了平等的竞争平台。在清代,儒生或童生经过各州、府、县院一级“童试”,考中者为生员,民众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取得生员资格后进入各州府县设立的公立学校,即“文库”继续深造,这些生员称谓“文库生员”,简称“文生”。文生有资格参加每三年在省城举办的乡试,然后继续参加会试、殿试逐级科考。因此,考取文生是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文生在文库继续学习,也要参加应课考试,考试成绩分若干等级名次,对评出优秀者进行奖励。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份清代浪穹县文生施占鳌应课考试试卷,其考试成绩被评为“特等第二名”,并奖励膏火钱四百文。其考试成绩评定批词及等级名次和奖金额,皆记录在考试试卷封面之上。这份被评为“特等第二名”的试卷究竟优秀在哪里?让我们一起通过解读文生施占鳌聪慧敏捷的才思,博学厚重的学识,聚精凝神的笔端,隽永规整的“馆阁体”书法,来感受其才华横溢的锦绣文章。
该文生应课试卷采用传统的以书籍册本形式、朱丝格印制粘合制册,试卷封面及封一采用蓝色格式印制。所作八股文题目:“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全文653字,按照清代关于科举应试八股文字数规定,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其作符合规定要求。试卷中有阅卷先生的批点和断句标号。封一批词为:“文明净,无疵;诗可。”简明扼要的点评了该试卷所作八股文及赋得体诗的优秀之处。
施占鳌文生所作八股文题目“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出自四书《论语·卫灵公》。原文内容为: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只截取其中前半部分做题,是孔子及学生端木赐关于学习方法与原则的对话。其翻译过来原意思是: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的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个根本的方法把它贯彻始终的。”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学习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他说自己之所以学问渊博,不是因为自己埋头苦读或是记性好,而是因为自己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施占鳌开篇破题:“非学识者求其信,信学识者遂悟其非矣。”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起讲:“夫夫子诚多学而识,则可自信为然者,即赐之见,亦不为非也。子问之,赐对之,何善悟神哉。今使执博物洽闻之功,以为物格知至之旨,非圣人所敢安也,尤非贤者所敢必。盖广见博闻,难自信者,尤其共信,而塞开茅启斯怀疑者,顿觉释疑。。。。。”孔子讲的固然是学习方面的事,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放在做事情上一样适用。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一味地使蛮力,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不讲方法,不仅效率不高,还有可能降低成功的概率;如果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篇末尾大结此题:“。。。。。。人当真积有素,斯将有感发之情。苟提撕偶及,下禁恍然妙会也。以子贡切磋有悟,畴昔早推为敏达,乃何以始信为然?觉故智之未融,继见为非,恍妙绪之环生也。既明而且哲也,岂尚有惝恍之见,岂尚有固执之情,此子贡悟多学之非。所以,继曾子而传一贯之旨欤!”孔子说的是学习,此道理放到做任何事情上一样适用。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原则,只要抓住最基本的原则,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原则与方法是很重要的问题,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先掌握原则与方法,然后遵照原则与方法行事,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像是拿到了串铜钱的绳子,可以很轻松地把所有的铜钱一下子提起来一样,轻松地解决各种问题。
文章中的“赐”,指的是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民众将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叫做“端木遗风”。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施占鳌所作的“五言八韵”诗题目是“赋得冷露无声湿桂花”。要求:得“声”字韵(ng韵);该题目选取唐·王建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第二句。该诗原诗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该诗是诗人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时所作。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全诗共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冷露无声湿桂花”讲述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五言八韵诗”是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最早时题目范围与用韵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宋仁宗时始规定题目必于经史有据。明及清初不试诗赋。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乡会试加试五言八韵诗。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严,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施占鳌所作五言八韵诗:
桂花微添冷,终宵梦不成。
花曾开有色,露湿听无声。
叶底珠如坠,枝头粟倍明。
幽香衣带馥,暗浥耳难盈。
藻润三更朗,声薰一枕清。
潜浮鸦未宿,默化蝶群警。
疑是鲛人泣,空劳逸士情。
待逢攀折后,赏花步蓬赢。
此五言八韵诗作与王建原诗相符合,意境更深,将“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诗意氛围展现的酣畅淋漓。由于末句“赏花步蓬赢”中有“蓬瀛”二字,蓬瀛,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因此,此二字顶格书写,以表达对仙人敬仰之情。此诗作批阅先生批词诗意“诗可”二字,形容诗作令人舒服,适合欣赏,符合要求。
寒窗十年苦读,青灯黄卷奋笔;华章文从字顺,诗作意境生情。施占鳌的八股文及赋得诗受到县学老师赏评,并给予四百文膏火钱奖励。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旧时书生晚上读书,需掏钱打油点灯,故用膏火指读书的费用,借指求学的费用,亦借指勤学苦读。在此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文生施占鳌的名字有独占鳌头之意,此次应试虽居特等第二名,也实属难得。据有关文献记载,施占鳌最终考取进士。又据文献记载,其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之后,1852年曾和袁吉人在淮安访先人遗迹。施占鳌所求学的浪穹县,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名洱源县。
该文生应课试卷对于研究清代科举考试的最初级童试、文库生员、八股文章、赋得体诗作、奖励措施、姓氏宗源、地理县志等等,有重要的实物佐证参考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