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浇田加劲干----
在老课本中解读前人是如何开展抗旱减灾教育
水旱灾害历来是农业最大的自然灾害。先民面对持续高温干旱、旱魃的肆虐的灾害气候,不等不靠,攻坚克难,想方设法寻找水源抗旱浇地,确保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点,丰盈民生。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先民们积累了许多应对旱灾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抗旱的措施包括凿井、开渠等一般性农田水利建设,也包括河道疏浚等水利工程,还有祭神求雨的祈求方法。到了近代,在课文中以抗旱浇田加劲干来应对灾害的普及教育,已经全面在小学阶段进行开展。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老课本中解读前人是如何教育民众开展抗旱自救。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二十七课,课文题目是“车水”。课文内容为:“天气很旱,田里水干了,稻快枯死了。小华帮助爸爸天天去车水,工作很劳苦。后来,爸爸和村里的人,合租了一架抽水机给全村的田灌水,稻才没有枯死。”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并配有插图,课文使用注音字母注解,便于少年儿童阅读。该课文前半部分讲述民众遇到旱灾要积极采取办法应对,如水车车水浇地。课文后半部分讲述踩水车非常辛苦劳累,民众合租当时的先进设备抽水机进行抽水浇地,这样即节省了劳力,又节省时间。课文右上角刻画出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华和爸爸在田间踩水车浇田的辛苦画面。画图中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田地里的稻谷苗因干旱缺水几乎枯死。面对旱灾,民众开展抗旱自救。小华和爸爸头戴斗笠凉帽奋力踩动水车,哗啦啦的清水浇灌着饥渴的禾苗。课文左下角勾画出因踩水车的劳累而合租的抽水机抽水的画面。画图中,抽水机轰隆隆冒着黑烟加油抽水,大股水流被抽水机抽到田里浇灌画面,其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了许多倍,重要的是节省了劳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初级小学国文课本第六课课文题目是“抗旱歌”,课文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讲述遇到旱灾要奋力抗旱浇地,或打井,或担水,或锄地等等方式开展抗旱自救。该篇课文时代特色非常明显。课文内容为:
天越旱,地越干,咱们越要加劲干。
不求神,不靠天,全村互助来浇田。
打井,一眼又一眼;担水,一担又一担;锄地,一遍又一遍。
家家庄稼长得好,群众力量胜过天。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众分得了田地,种地积极性极高,遇到旱灾不求神,不靠天,全村互助来浇田,共同努力,应对灾害。家家庄稼长得好,群众力量胜过天。课文下方采用插图形式讲述民众互助浇地、锄地应对旱灾的生产画面。画图中,农民们在烈日下,或头戴凉帽肩挑水桶快速浇地,或奋力挥动锄头锄地,那劳动场面比太阳还火热。课文旨在号召民众天越旱,地越干,民众越要加劲干。而且,不求神,不靠天,全村互助来浇田。旧时,遇到旱灾,民众往往有祈雨的习俗,求雨虽然迷信,但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时代是人们没有办法的办法,仅仅表明一种诚意和决心。求雨只会耽误时间,误了抗旱时机,庄稼遭受雪上加霜之痛,收成几乎为零。文中提及“打井,一眼又一眼;担水,一担又一担;锄地,一遍又一遍。”为什么天旱要锄田一遍又一遍呢?天越旱越要加紧锄田,是因为锄田可以切断上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能改善地面水质状况,涵养水土。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面对旱灾,想方设法浇地保田,积极投身抗旱自救才是最好的方法。这些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老课本中关于浇地抗旱的老课文,旨在教育民众,特别是小学生在遇到旱灾之时,一定学会开展抗旱自救,确保庄稼有所收成,避免饥荒带来的痛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