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的“东方朔”
----进士张鹏翀科举文章赏析
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机智聪慧,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性格诙谐,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堪名艺术家,官至太中大夫等职,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没有重用。但其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传世。
雍正五年(1727)进士张鹏翀,遍读经史,才思敏捷,聪颖智谋,精通诗文绘画,命题咏应声立就,作画亦顷刻能尽数纸,官至詹事府詹事。曾以所作《经史法戒诗》、《万寿圣德诗》、《日长山静》画扇进献乾隆帝获褒奖。时人比之为汉代“东方朔”。
张鹏翀精于书画艺术,书法韵似苏轼,体貌苍润劲秀。绘画追摹古法,长于山水,宗法元四家,尤其多取倪黄两家。山水布置峰峦高伟,溪水幽深,笔墨清润,设色轻淡,系继承王翚、王原祁的遗风,为“四王”画派嫡传。传世作品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松竹溪亭图》等。世人只识其书画艺术,然其文章依然超群卓越。其科举文章广被后学之士传抄习练,奉为科举圭臬。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册清代早期《科举名篇精粹》抄本,相当于现今的高考优秀作文选,其中收录了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进士张鹏翀的科举文章。该抄本是白棉纸线装馆阁体写就,因岁月浸染而色泽泛黄,书法隽秀工整。每篇从560字到620字不等,文章就四书取题,八股制式,长23厘米,宽13厘米,保存基本完好。
张鹏翀所作科举文章题目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该篇文章的抄录者在抄写时为了省略此较为长的题目,而只抄昔者先王(省三句)【三句即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以方便快速抄记。此题目虽然省略,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此内容皆会背也。
该篇题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选自《论语》,原文内容为: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
此对话译文过来就是: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就此论述自己的政治主见,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作为科举题目,此类论题属于策论之作。张鹏翀开篇点题;“援王命以维鲁,圣人为谋国者历指之焉。夫曰,东蒙主,则先王之命可恃也!况在邦城中而为社稷臣者乎。夫子历指之,其警季氏也深矣哉。且夫颛臾之役,季氏故将瘠鲁以自肥也。不知有国主,安问先王,其维私室之是谋,奚有于邦域也。党恶之是辅,安顾我社稷也?而夫子必为其严其词以责之曰:求,尔季氏独不知颛臾之所自来乎?王有典,国有故,稽之昔,念之今,可指而陈,可掌而也。。。。。。。”然后进行分句论述。季氏,乃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是鲁国的属国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张鹏翀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进行的三段议论。首先亮明观点,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理由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再则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是孔夫子的历来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张鹏翀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最后一段正面阐述他支持孔夫子政治主张。作者最后论述:“昔日之鲁方兴固,并海邦而归命。今日之鲁日替尚先。滕薛而来朝匪寇婚媾,其唯吾鲁之请谒焉。所谓不亲而不叛也。夫两社之辅尔,季氏且渐忘其先弹丸之存,彼颛臾且永怀其德,则颛臾复可负于吾鲁哉?奉先王附邦城,卫社稷。求,颛臾之爨而不可得也,季且欲狡焉而启疆。我不知何以名是师哉?”“我不知何以名是师哉?”再次论述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没有任何理由,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论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抄读此篇文章的饱学之士点评为:“文章论述轻重不失,转接亦强,章法最稳,至其义正词严。。。。”
张鹏翀此篇科举策论波澜汹涌,峰峦高大,充分展示他才华横溢,学业博深的旷世之才。该篇文中有多处用了反诘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以伐为?”“我不知何以名是师哉?”“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此篇科举佳作以驳论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是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书非借不能读也。抄录此篇科举文章的书生估计是借阅,还书时间紧迫,过于急躁,不但将文章题目省略,而且将张鹏翀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中进士,错抄为“丁丑”科。雍正年间并没有丁丑年。雍正为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从1723年至1735年,前后共13年。分别是癸卯年(1723年)、甲辰年(1724年)、乙巳年(1725年)、丙午年(1726年)、丁未年(1727年)、戊申年(1728年)、己酉年(1729年)、庚戌年(1730年)、辛亥年(1731年)、壬子年(1732年)、癸丑年(1733年)、甲寅年(1734年)、乙卯年(1735年)。这对于佐证历史,纠正文献缺失有重要意义。
文献记载:张鹏翀(1688~1745)清代画家。字天扉,一作天飞,号抑斋、南华山人、南华散仙,人谓之漆园散仙。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居嘉定(今属上海)。幼年多病,资性滞钝。十七岁时开悟,遍读经史,精通诗文绘画,才思敏捷,命题咏,可应声立就,时人比之为古代东方朔、苏轼。作画亦顷刻能尽数纸。爱佳山水,常裹粮往游。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曾以所作《经史法戒诗》《万寿圣德诗》、《十慎箴》、《春林淡霭图》、《日长山静》画扇进献乾隆帝。乾隆帝亦曾以御画《松竹图》、御书“双清阁”匾额,以及笔砚、纱缎、绒貂之类赐之。在朝所进诗,及与诸同僚和者,不下数百篇。乾隆十年(1745),以省墓请假归乡,帝赐白金百两,御制五律一章,以宠其行,行至山东临清以病卒。
张鹏翀能在当时被称谓汉代“东方朔”,其艺术天赋不但高超过人,文学成就仍然是独树一帜,其诗词赋咏张口就来,出手极快,往往能触绪风生,即景泉涌,不假构思,倚马而成。作制义及有韵语,走笔立就,洒洒数千言。虽然没能在政治上施展治国安邦之才,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世人传承学习的楷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