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两圣人如何教育自己孩子----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曾子是孔子著名弟子,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传承过程中,曾子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被后世尊为“宗圣”。两位圣人所教贤人无数,在历史上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儒家两圣人又是如何教育的呢?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文献史料中,解读两位先贤圣人的家庭教育情怀。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修身老课本第十三课题目是“谨厚”。课文内容为:“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该篇课文以传统自右至左竖式结构印制,课文以空隔作为断句,语言采用纯文言文,内容浅显易懂。整篇课文配有插图,使用两个页面著述该故事。插图采用传统人物画法,以写实手法讲述“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的场景画面。画图之中,孔家、曾家的六个小朋友在院子中或手拉手做游戏;或两两谈论学业,每一个人都喜乐迎面,其场面活泼和谐,刻画出两位圣人家庭的孩子既听话懂事,又知书达理的喜气景象。其图画语言贴切生动,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幼教早育。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句子出自《苏氏家语》,意思是讲论: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
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从儿子出生时就开始施行很好的教育。这是家庭善于良好教育的结果,作为早教固本类名言句子,被民众广泛传赞,《苏氏家语》是明代苏士潜编写的家庭教育读物,全书一卷本。录明以前祖孙、父母、继母、嫡母、夫妇、舅姑、子女、外祖、甥、婿、仆婢中的典范。记事父事继母、事庶母、事生母、事伯叔父母事伯母、事与姑、事嫂、事姊的楷模。伯叔爱侄,贤叔母,兄爱弟,弟敬兄,姊爱弟之榜样。文系记实,未加编者意见。收入《居家必备·家仪》、《说郛续另二十九》。非常受到民众喜爱的家庭教育经典读物。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善教也.”最早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说苑.敬慎篇》。教育孩子,其实是一种从早期就应该加以重视。在教育孩子的全过程中从来不骂,从来不怒,以至孩子连什么叫骂、什么叫怒都不知道。孔子的儿子出生时,恰逢国君鲁昭公赐给他一条大鲤鱼,孔子觉得非常荣幸,为了纪念国君的赏赐,他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孔鲤自幼聪颖,才智过人,久而久之便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孔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他没有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对他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有一天,孔子一个人在庭院里站着,孔鲤从父亲身边恭敬地从庭里走过,孔子见到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学《诗经》了吗?”孔鲤答道:“没有。”孔子听了开导他:“不学《诗经》,就不能用很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孔鲤就遵照父亲的教诲,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诗经》。
还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里。孔鲤又从父亲身边默默地走过,孔子又叫住了他,并问道:“你学《礼记》了吗?”孔鲤回答道:“没有。”孔子便又开导他:“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足于社会。”于是孔鲤又遵从父亲的教导,开始认真地学习《礼记》。后来,民众以“孔鲤过庭”这一典故用来指子女、学生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诲;“鲤庭”就用来表示教育的场所。一次,孔子带领孔鲤和其他几个弟子参观鲁桓公太庙。来到一尊神像前,他们看到了一个倾斜着的青铜容器。孔子问大家容器叫什么名字,孔鲤和弟子们都摇着头,回答不上来。孔子便让孔鲤提桶水过来,并将水慢慢地倒入容器。当水注入到一半的时候,这个容器还是稳稳当当的,但是当容器内注满了水的时候,容器翻倒了,满满的一容器水反扣下来,洒得满地皆是。片刻之后,孔子问道:“鲤啊,这样的变化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孔鲤脱口而出:“满则覆。”孔子的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并告诉大家,这个容器名叫“宥坐之欹器”,原来是放在天子座位旁边,用来作为警诫用的。因为鲁是周公的封地,所以也同洛邑周天子太庙一样设有这样的“宥坐之欹器”。孔子说:“此‘宥坐之欹器’告诫人们,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骄傲自满,最终就会以失败收场!”
曾氏家规家训详细记载了曾子及曾氏后裔的迁徙传承情况,对曾氏家风家训的形成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子十分注重对子孙在孝悌、忠义、修身方面的启发开导。《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和《礼记·檀弓上》,分别记载了曾子教诲子孙坚持正义、孝亲敬长、言行有本、慎重交友等方面的故事。曾子杀猪而示诚信于幼子,成为“言传身教”的典范。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年幼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便对儿子说:“你听话,留在家里,等我回来就给你杀猪煮肉吃。”等妻子赶集回来,曾子便磨好刀要去杀猪。妻子劝阻他说:“那只不过是与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却说:“孩子可不懂得那是玩笑。小孩子的认识水平还不够高,他们的认知都是跟父母学习,听父母教诲。今天你欺骗他,也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也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样的教育是要不得的。”曾子事亲以孝,教子以诚,为曾氏家风奠定了高尚基调和良好底色。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都是注重家庭幼儿早期品德教育。特别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成就了一代亚圣孟子的儒家代表传承人地位。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使子作善也,谓之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凡是好品行的养成,都是父亲母亲的早期言传身教之结果。但愿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在不知骂、不知怒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栋梁可期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