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平公造像中的万字
“万”亦始见于甲骨文,至春秋战国时期仍作为数量词在使用,在这个意义上与“萬”同义。万又读mò,用于复姓“万俟”。万读作mò时无繁体字形态。而北魏石刻之中的“万”字极为常见和应用。如,始平公造像之中就是以“万”字刻石。
该木雕花板构件之上的“万字纹”图形,左边为逆时针方向,右边以顺时针方向。那么到底以哪个方向为准呢?此争论在历史上就不断有异议。自唐代武则天将卐(两个反Z左旋)定为右旋,定读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自此有了明确规范。到了清末,初等小学常识课文中又对字形进行笔画规范。其笔画共分六画,并表明了六笔笔画的顺序,如图中第一笔和第二笔是“加号”字形,首先把主笔和次主笔框架列出,然后是其他四笔画依次书写。此笔画写法比较符合书写规则。该木雕花板中左边使用逆时针方向是为了和右边顺时针方向作对称处理。传统文化讲究对称之美,该木雕花板是以对称构图考虑设计也符合基本审美规律。
由于万字纹的美好寓意非常广泛吉祥,民众十分喜爱。在藏妇女的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视为吉祥之物。逢年过节,妇女们总要在自家门口,用白石灰画上“卍”字符,以示来年吉祥如意,有些地方的藏妇女,还喜欢把“卍”字符绣在衣服的背部。她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天灾人祸,保佑平平安安。在甘肃青海民间刺绣、针织艺术品中,“卍”字符及其变体运用极广。它的纹路变化,气势韵味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藏妇女头面上佩戴的辫筒、腰间挂的荷包、腰带、袖口、领子、鞋帮、袜垫等处亦绣有“卍”的变体。青海湟源日月乡居住的藏民有一种习惯,他们娶亲时,婆家将羊皮铺在院子里,在羊皮上用青稞绘制“卍”字符,新娘进门时,脚踏在“卍”字符中心,以示男女同生、阴阳相配、吉祥如意、坚固永久之意。 
一块木雕花板,一幅鞋样纹饰之上的万字纹,是民众追求万代富贵,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等的质朴美好愿望,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民间最简洁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文明精华积淀,更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发掘整理,精心研究继承,守正弘扬光大这些民族优秀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