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2021-10-14 17:53:57)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清代花板

陶潜爱菊

拂尘与麈尾

分类: 教育史料
             清幽雅致品菊黄
   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又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终生以爱菊出名,著有许多咏菊名诗篇。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松菊犹存”等。自《爱莲说》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把菊花的“隐士”身份凝刻在传统历史文化中。菊花作为“花中隐士”的身份当之无愧,更是隐逸居士的象征。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自古至今,无数的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者不胜枚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等等,历代名家们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歌颂菊花的名谱佳作。民间以菊花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雕刻、陶瓷、绘画、剪纸、印染等等艺术佳作,木雕花板所刻画的“陶渊明爱菊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门类。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历代地方区域社会生活实用器物时,自民间征得一批明清以后的各种木雕花板构件,其中就有多幅清代木雕以“陶潜爱菊”为内容的花板构件。这些木雕花板构件或为文人雅士书房几案等器物之上的构件;或为普通百姓婚床,即顶子床上花板散件;或是民众家具桌椅几案上的组件;或为官府殿堂之门窗雕梁画栋之上的花板饰件;或为达官贵人府邸厅内的座屏、插屏、隔扇、高束腰等家具上的栅板杂件等。总之,“花中隐士、陶潜爱菊”等艺术作品融入到了寻常百姓家。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这些以“陶潜爱菊”为主题的清代木雕花板,以传统浮雕、圆雕等技法雕刻,画面通体以长方形构图,内框以沉稳大气,严谨肃穆的“亞字纹饰”、或以庄严厚重“回纹”、或以“变形亞字”纹饰作为装饰外框纹样构图。图案施以朱红、紫红色漆饰、或红底金漆罩面、或以红黄彩色搭配出绚丽多彩的色彩。整体画面意法构思精巧,布局疏密有致,重点突出,趣味和谐,图面喜庆饱满,画面以实写意,夸张传神,将菊花与陶潜等名士的形象巧妙结合在一起,意趣无穷。反映出民众爱菊花、喜菊花、赏菊花的无限喜悦之精神风貌。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陶渊明爱菊、种菊、赏菊、采菊,酿造菊花酒、饮菊花酒作诗等等皆闻名于世。民间艺人在创作其爱菊过程中,或刻画出陶渊明东篱下采菊,或赏菊吟诵,或静坐赏菊,或手捧菊花归来,或与童子在田野中挑扛菊花等,表现了诗人对傲霜的菊花的挚爱及高尚的情操。其中,菊花在木雕艺术匠人手中被刻画成或迎风怒放,或含苞待开,或菊花骨朵挺姿生长。怒放花朵的总花瓣苞片繁复,有多层、单层之分。花开放的姿态有正面花开,侧面怒放等。菊花的舌状花、管状花色层次分明。头状花序富于变化,形色各异,形状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构成一幅壮美的秋菊盛会。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这些木雕花板中陶渊明形象刻画的如何呢?历史上陶潜的画像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每一个艺术家各有各自的理解和刻画,各有心中的陶渊明儒雅隐士风骨。因此,这批关于陶渊明爱菊画图中的陶潜形象就各有千秋,风格各异。在众多的陶潜爱菊画像之中,以陶渊明头戴葛巾,身着宽袍大袖,仰首,细目,细髯飘飘,双手背后持拂尘,迎面赏菊花的形象最为接近陶渊明人物原型、气质、性情和儒雅隐士风格。画图中的陶渊明似乎在醉态中显出高远超逸,气质非凡,远离喧嚣,隐居求志的雅气。人物形象动感十足,生动地衬托出陶渊明性格洒脱,一副怡然自得的表情。木雕匠人在刻画人物时,以娴熟的刀工,简洁流畅的线条,画面繁简疏密有序,金漆色彩明丽辉煌,人物的描绘十分传神。其雕刻风格在古拙之中蕴含灵巧和飘逸,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高超造诣和艺术风格,是古代人物木雕花板画中难得的精品。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菊花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文化,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学士歌颂菊花、赞美菊花,最有名的就是陶渊明,赞颂他是“爱菊成癖”也不为过。陶渊明曾经写下过很多句咏菊的诗句,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流传后世的名句。菊花不仅仅作为观赏花,在古代菊花还可以用于药材和食材,菊花苗可以做菜,菊花花朵可以入药;从晋朝开始,菊花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观赏花,特别是在文人学士的眼中,菊花更是一种高雅的象征。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就跟菊花极有渊源。不仅仅是赏菊,古代在重阳节的时候还有喝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一种“吉祥酒”,味道有点苦,有祛灾祈福长寿的美好寓意。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陶渊明爱菊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不仅有陶渊明爱菊,令人熟知的还有唐朝的元稹,传说他常常因为欣赏菊花而忘记了时间,他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为后人传颂,成了千古名句。据文献记载,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其中有些是组画,用一系列图画表现一个连续的故事情节;第二类取材于他的某个遗闻轶事,如采菊、漉酒、虎溪三笑等;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有的画有背景,有的没有背景,形姿各异,儒雅有度。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该幅木雕花板中陶渊明双手背后,手持拂尘(应为麈尾)赏菊花的形象最为高雅和散淡和悠闲。花板中所刻画的拂尘精细入微,其所用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物编织的形状丝丝纤飘。拂尘一词最早见于晋朝·无名氏《白紵舞歌诗》之一:“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是古人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后来做为封建时代仪仗之一,同时也做接风洗尘之用。陶渊明手持的拂尘应该是麈尾,后人误将麈尾当做拂尘而被刻画描述。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关于麈尾,最早见于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亮以麈尾掩口而笑。”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说文解字》曰: “麈,麋属,从鹿。”说明麈是从属于鹿的一种动物,鹿群中的头领尾大,可制作麈尾。其制作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常执在手。 日常生活中,手上拿着麈尾,随意挥洒,颇能增加其人风度,因此人们便争相仿效,成为一时之尚,使麈尾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变成了一种隐逸象征。该木雕花板中的陶渊明所持的应该是麈尾,但被刻画成为拂尘。
清幽雅致品菊黄---从清代木雕“陶渊明爱菊图”谈起

          这些民间木雕花板构件所刻画的陶渊明爱菊图,或雅士高士赏菊图等,表现出古代的文人学士们爱菊花,并且赋予了它高尚的品格。金秋时节,秋高气爽,金菊醇香。繁忙工作之后,走到田野、山间赏菊品味,感受一下如陶渊明等名士归隐田园,不慕荣利,清虚恬淡心态,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或许人生更加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