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路连科”木雕展览
木雕花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取材于自然、彰艺于指尖之上的工艺作品,以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成为妆点生活的艺术作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彰显着先民们的文化思想、聪明智慧和生活理想。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有1300余年历史,是古代读书人进入仕途最主要的途径。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称为登科,在乡试、会试、殿试各级考试能连续捷报登科的称一路连科。连科及第,连中三元是历朝历代无数个家庭和天下读书人的梦想,民众把这种美好的祈愿寄托在具象的器物上,以期科举仕途顺利,雁塔题名。
传统“一路连科”花板图案中的鹭鸟以鹭鸶描绘。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古人对它的赞美早让其成为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鹭鸶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时有双鹭鸶,飞来作佳景。"等等。鹭鸶成群飞翔有序不乱,故旧时以鹭序寓百官班次。在明清时期的官服补子纹样中,白鹭是七品文官的补子纹样。因"鹭"谐"路"音,在应用中人们常将鹭鸶与其他吉祥物组合在一起,做成图案、饰品或雕刻等,带来吉祥的寓意。再如以鹭鸶、芙蓉花组合而成的图案,是采用"蓉"谐"荣","鹭"谐"路",谓之"一路荣华"。
该幅明代木雕花板构图粗放,雕工和造型古拙简朴,相对于清代的木雕更古朴,简洁,民间俗称“粗大明”,在木该雕中体现分明。民间雕刻匠人在创作此幅作品时,不刻意炫耀雕工的复杂和繁缛,而追求其神韵。该图案中的莲花次第开放,莲花下面一只鹭鸟回首期望,其身旁的稚幼荷叶以如意云头纹设计,刻画精细,在整个粗放构图中,仍然有精彩细致的佳作刻画,这就是明代艺术粗中有细的艺术杰作代表。其艺术色彩以原木质为底色,以突出自然之美,虽然经历长久岁月的磨砺,图案斑驳陆离,其艺术原有价值毫发无损,古拙沧桑感依然流露出时代所特有的艺术美感。
该幅清代的木雕花板中的鹭鸟刻画精细,比例协调,鸟的羽毛洁白华美,神态灵动,或欲飞,或吮吸莲花之清香,或凝望含苞欲放的荷花,祈盼花开芬芳,寓意科举考试鸿运当头,花香四溢,名扬四海誉,满人间。整个花板施以紫红色底色,寓意红到发紫之境地,更增加喜庆色彩。
该幅民国时期的“一路连科”木板水彩画,一改传统在纸本上作画,以水调和透明颜料在刨光的木板是作画,其色彩层层叠加产生特殊的效果。整个木板以长方形构图,木板四周斜坡刨出角度,中间部分出现覆斗式结构,凸显主题位置。中间部分以黑色作为底色,以青、大绿、紫红、粉黄装彩,再用金色烘托,形成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荷花以红白花瓣刻画层次,花蕊以黄色点缀,荷叶以墨绿色描绘;鹭鸶鸟色彩以红黄绿三基色和谐搭配,过渡色自然,鹭鸟神情自若,回首祈盼,双脚紧紧踩在一颗金色芦苇之上,险绝有度,色彩鲜明、生动活波,飘逸灵动,清新明快,生活气息浓厚,写实性和装饰性两种风格兼有,审美情调和艺术韵味和谐相通,其视觉情趣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情趣相统一,表现出一路连科的美好寓意。
“一鹭莲科”,即谐音“一路连科”,预示科举考试一路顺利、连科及第。一路连科吉祥图案装饰纹样,历朝历代受到民众欢迎喜爱,被广泛运用到瓷器、玉器、绘画、文房用具,以及服饰、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等艺术品和工艺品上,其文化思想内涵对无数读书人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其设计绘画风格对于研究传统雕刻绘画历史进程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