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高考范文 科举八股文秘本
-----《
欲上青云此是梯
》
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是古代读书人的梦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儒生的追求。在古代要想进入仕途,只有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科举考试主要是做八股文章。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册清代《
欲上青云此是梯
》手抄本,该书是清代中晚期的科举考试“八股文”写作指南及范文赏析。
该册系宣纸双页线装竖排左起手写本,是科举时代的范文集,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或高考秘笈。此手写本长14.5厘米宽20厘米,一共20篇,文章就《四书》取题,每篇字数450至550字,书法隽秀挺拔规整,馆阁体写就。文章题目最少只有一个字,如第二篇、第四篇、第十六篇的单字题目有“发”、“出”、“骍”等,
题目最长的句子共86字。有两篇文章后面有批注,第十六篇“骍”的批注“须为善古有伐之谴”;第二十篇“既而曰”的批注是“龙虎妙笔”。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也称“制艺”、“时文”等。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其体源于
宋
元
的经义,而成于
明成化
以后,至
清
光绪
末年始废。八股文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
宋
朱熹
《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它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范文内容题目以四书为主;该手抄本题目最长的句子共86字是 选自《四书》之《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其题目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君子以其当下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居富贵,就按富贵人的身分做事;居贫贱,就以贫贱人的身分做事;居夷狄地区,就按夷狄地区的标准做事;处忧患之境,就做忧患中可以做的事。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悠然自得的。居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苛求他人,就没有什么抱怨。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地。
所以,君子处于平安的地位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做危险的事情寻求侥幸。孔子说:“射箭与君子有相似之处,如果射不中靶心,就应该回头反省自身。”此段话在当今也有教育意义,他告诉我们:
安分守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认真发展、恪尽职守,不图虚名,清心寡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贪荣利,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做出贡献,也能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发展。
该范文第十五篇题目“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选自《论语》,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达人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帮必闻,在家必闻。”
其文翻译过来是;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称之为‘达’了?”孔子说:“你所谓的‘达’是什么样子呢?”子张回答:“在国家做官一定有名气,在大夫家做家臣也一定有名气。”孔子说:“这是名气,不是‘达’。所谓‘达’,就是质朴正直而好尚信义,谨慎考虑别人的言语,留心观察别人的神态,考虑着谦虚的对待别人。这样的人,在国家做官时必定会‘达’,在大夫家做家臣时也必定会‘达’。至于那些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主张仁义道德,实际行动中却违背仁义,而且心安理得不检讨自己的言行。这样的人,在国家做官一定有名气,在大夫家做家臣也一定有名气。”
孔子所说的“达”,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德行与他的言行达到一致,并且能够实行做到,才为达。只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讲仁讲义,而背后不仁不义,这种人一定会“闻”有名气。
2010年重庆一中2011级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卷之阅读分析题将“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句子断句,真是古今高考的巧合。
此册文章是八股文章的杰出代表,也可以说是读书人奉为入仕捷径。像这类手抄参考书籍只有家族相传、师生相授,大规模刻本印刷是很少见的。特别是手抄本就显得弥足珍贵,而且留传下来的极少,对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八股文章、科举内容、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