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奠仪”和“奠仪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2016-11-01 17:51:08)
标签:

南阳文献

奠仪和奠仪袋

传统文化

吊唁礼仪

皇粮国税博物馆

分类: 婚丧嫁娶文献
           引言:     十月初一指农历十月第一天,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因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又称为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奠仪”和“奠仪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丧葬祭奠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今写此稿以纪念此节日。
             
       此文根据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部分文献实物纠正一些媒体及文章对
奠仪的异解,而且将奠仪”和制作“奠仪袋”实物给以展现,这些少有的文献实物佐证了文献记载的详细内容。此是中国的丧葬风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周边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
             
             
奠仪”和“奠仪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习俗由来已久。吊唁礼仪的
奠仪”和“奠仪袋”作为丧葬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不但国人尊崇,而且影响到周边一些国家。如今日本人给奠仪还是很讲究,亲手制作奠仪袋。
 
         奠仪;有人看字面解释为祭奠的仪式,有些文章中将“奠仪”也作为开追悼会的仪式,这是不正确的。

     按照词典解释;奠仪“指送给丧家用于祭奠的财物。”词语分开解释: 奠 :  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如;祭奠;仪 : 人的外表或举动:如;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所谓奠仪,就是丧事礼金,此风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丧葬文化之一。

          当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走到尽头,接到亲朋好友、老亲旧眷的讣闻以后,吊唁逝者慰问其亲属是主要礼仪之一。一般吊唁者都要携带祭品和慰问品到其家里进行祭吊。吊唁礼单装在写有奠仪的奠仪袋内,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主家接到后,按其姓名及奠资注入礼簿。
 
        在宋代即有文献记载。如 北宋诗人孔平仲 所作《孔氏谈苑·丁讽久居》记载:“一旦,有妄传 讽 死者,京师诸公竞致奠仪,纸酒塞门。”《红楼梦》第十七回:“ 贾母 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 宝玉 去吊祭。”这里两处所提到的奠仪皆是指送给丧家用于祭奠的礼金。
 
         奠仪”由“奠仪袋”包装,奠仪袋的制作很讲究,要用一种黑白色或灰白色的纸特制成纸袋,这种特制纸袋,不是一般的纸袋,大小像个信封,但不能邮寄,所以不能叫信封,只能把这种“特制纸袋”叫奠仪袋。上写“奠仪”二字,不能随便放在普通的信封里,更不能直接把钱交给人家,把祭奠的礼单及财物装在里面。

 (如上图左);     此“奠仪”是北大实验心理学家、教育家、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周先庚教授制作的奠仪袋(如图左)。此“奠仪”二字写的庄重肃穆并钤有“北京大学燕东园42号及周先庚”印章,奠仪袋四周画有斜纹装饰。

      (如上图右);是清代南阳镇平县邹其宝敬奠的礼单,送给生者家属的奠仪是一千,另外有祭奠逝者所带的“细筵壹祭、冥资壹份”,这一千就是慰问亲友的礼金。“细筵壹祭”,指祭奠逝者所制作的宴席祭品或水果、糕点、肉食等。

     如今人们吊唁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网上吊祭已成时尚。但丧葬礼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还是值得记忆,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