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016-11-14 19:24:35)
标签:
转载 |
浅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广汉市雒城一小 钟基如
一、观点的来源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提出来的。这次参加四川省骨干教师的国培时,又聆听了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小毅老师的精彩讲座,我对“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念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如果你拿“教什么”来问语文老师,一百个语文老师都会百分之百的回答你:语文课当然教语文。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我们对于“怎么教”却是十二分重视的,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运用的创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 “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二、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及转向
1、阅读课教什么(目标)?【从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语言表达”】
2、阅读课怎么教(教学)?【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
3、阅读课怎么评(评价)?【从关注“知识取向”转向关注“能力取向”】
三、阅读课教什么
1、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语文课“教什么”,要分清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确定了“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
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
作品(编者:遴选和改编)→教材(教师:挖掘和选择)→教学内容[进行两度开发]
阅读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阅读教学的三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教一篇课文,知道一个故事
第二种水平: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道理
第三种水平:语言习得,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2、从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语言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赖正清先生曾说:“语文课的特点是语言性,是专门学习和研究语言的课。”、“语言是语文课的DNA,教学缺乏语言性,那就绝对不是语文课”,“就语文学习的本质而言,应该以语言为本。”《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点明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培养语感。可见,语言就是语文的“根”。
可纵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俨然成了“大杂烩”,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唯独对“语言”置之不理,还美其名曰“进行学科整合”,语文这一叶扁舟装载的负荷实在太多了,是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殊不知,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只能是导致原汁原味的语文被其他的杂味冲淡了。
语文是工具性(语言)和人文性(精神)的统一,而语言则是第一位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抓住了人文。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对语言的实践,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
我们教什么?大致来讲,我们要教学生文本为什么写和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实践。我们要教学生一辈子受用的东西,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最好——“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精选一个或两个训练点,让孩子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作者谴词造句的功力,谋篇布局的匠心。我们还要让学生凭借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超越例子,拓展运用,形成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
3、比较王崧舟老师的的同课异构
王老师以“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的《与象共舞》更能向我们证明:课的不同绝不在于教学的策略,而是教学的价值取向,“教什么”的问题。
王老师第一节课是“阅读本位”的教学,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冲锋陷阵、小心翼翼、翩翩起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
3、能运用“摘录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
4、依托重点语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感受人象合一的美妙奇观,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王老师第二节课是“写作本位”的教学,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价值追求,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王老师这节课的目标第一二两点跟第一节课是一样的,在三四两点作了变动:
3、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
4、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见,王老师这“一课两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又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落实的。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细读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从中大家就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扶放结合,两节课都只抓住重点语段的学习,而不是面面俱到。
王老师的“教什么”的选择告诉我们:一篇课文,我们是来教阅读的,或是来教写作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四、阅读课怎么教
1、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
2、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
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根本前提,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环节—— 组织“学的活动”:王教授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告诉我们,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方能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即前面提到的学情分析上,终点的确定即教学目标上,其次是这2-3个环节的把握上。我们平时很多的课就是把握不住这2—3个教学环节,常常自己一讲到底,或反复的讨论,无绪的交流,课堂表面上热闹,而实质上低效。
二是教学流程—— “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学生“学的活动”要有较充分完整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
现在语文教学设计上的突出问题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学生所学的不是课程的内容,不是教材的内容,不是课文的内容,不是作者的内容,是教师个人的内容,于是语文教内容也随教师个人而千奇百怪、良莠混杂起来。教学设计时,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便因此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扭曲: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梳理自己的思路:
教学内容:一、二、三……
教师教的活动:1、2、3……
学生学的活动:1、2、3……
五、阅读课怎么评
1、从关注“知识取向”转向关注“能力取向”
2、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
3、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节录)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层面:1.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
板块1
默读全文;
学习生字词;
写出主要内容
板块2
朗读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部分;
边读边想象红霞中“鸟的天堂”的景象;
体会榕树茂盛的句子。
板块3
朗读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部分;
边读边想象晨光中“鸟的天堂”的景象;
体会鸟儿欢乐的句子。
板块4
背诵
仿写
练习
1.理解词句的意思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查查字典“应接不暇”的“暇”字什么意思?
2.文中那句话具体说眼睛应接不暇?
3.明白“应接不暇”的意思了吗?
4.回忆一下,你是怎么理解到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2.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利用支架自己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他和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
3.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的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边读一边想
1.试读。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2.在哪里看到过阳光下的绿叶,是怎么样的?
3.“堆”换成“长”好吗?去掉“似乎”可以吗?
4.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段,读出语气。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朗读练习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背诵练习
很快地这个
3.仿写练习
很快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