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家名师 感受人文情怀
(2015-06-02 08:28:23)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作品 |
走近名家名师 感受人文情怀
——全国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有感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让鼻间染上呼吸初夏清新空气的瘾,让心恋上初夏嫩黄树叶成长的韵,让思绪散落在初夏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怀着对人文教育的敬仰,2015年5月21日我满怀期待来到年轻、美丽、极富特色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参加全国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四天的学习虽然短暂,却是全新的生活和体验,与日常工作和培训相比,突然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每天褪去身心的浮躁,静心聆听大师箴言、专心观摩名师讲堂,让我回归本真、潜心研修、受益匪浅,充分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巨大魅力。
一、童叟智者亮剑,尽显人文理念。
首次参加高端研讨会,看着满满当当的会议日程表,不禁内心充满期待。会议由著名人文教育家陶继新主持,再次近距离感知陶老的温文尔雅、博学多识。我共聆听了八位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著名专家精彩报告。印象特别深刻的分别是: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齐鲁名师李秀伟老师的《教师的课程身份》;MS_EEPO操作系统创建者,MS_EEPO有效教育——创造教育——强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加CIDA课程、教程、教材开发与项目应用研究首席专家孟照彬教授的《教育本质与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兼谈MS_EEPO操作系统的有效性与人本性》;山东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齐鲁名师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山东教育社编审,《创新教育》执行主编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丰盈教师智慧》;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吟诵——中国传统读书法》。他们观点各异、性情率真、热爱生活、醉心教育。我惊叹于孟照彬教授的睿智犀利、独到见解;折服李秀伟的侃侃而谈、厚重文化,如“润物细无声”般让人陶醉、滋养心田;感叹韩兴娥老师的执着、信仰、与理念。
最让我难忘的是孟照彬教授满怀哲理的讲述,如同经历着心灵的洗礼,寻着他铿锵有力的工作体验,胸中时时涌动着激流,这岂是任何文字所能言表的。听!他用睿智撰写的关键词:1、中国教育不是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必须从根上根除。2、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化水平。3、教育改革要打持久战。4、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备课、上课。5、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有群众基础。有了考试成绩才有群众基础……李秀伟老师在报告中一再强调:要以课程开发来做教育;新课程呼唤个性化教师,个性化教师成长之路——教师课程开发;让我震撼、肃然起敬,也值得所有教育人深思。真可谓:童叟智者亮剑,尽显人文理念。
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细数起来,本次研讨会不仅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还有十一位名师的十一节现场观摩教学活动。他们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学风格、鲜明的人格魅力。同场竞技交流,各显神通、尽显风采、毫无保留。在课堂上他们收放自如、方法得当、出口成章,尽显大师风范。他们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全国中语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王君、山东省十大科研名师之一、特级教师李虹霞;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江苏省无锡市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诸向阳;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情智语文创始人孙双金;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技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特约研究生导师、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虞大明;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陈琴;上海市魅力教师、特色教师戴建荣;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管建刚;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王崧舟。他们不仅业务素质一流,更重要的是超常的人文情怀,这或许是他们成为大师的最根本原因。
贾志敏老师是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年过七旬且身患绝症。从教57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在课堂上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幽默风趣,和学生打成一片,不时的向学生竖起大拇指;他的板书,一笔一画横平竖直,一丝不苟……此次研讨会上,贾老师执教了《科里亚的木匣》一文,纵观整堂课,普普通通的学生、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到了贾老师这里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像被魔术棒点化了一般,居然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贾老师对课文没有做细致地分析,但都把听说读写落到了实处,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且语言文字训练一直呈螺旋式上升状态。贾老师一再强调,“朗读要自然”,“朗读学就是语气学,语气一定要自然,像说话一样”,然后和同学们就相关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探讨。贾老师还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情况实时准确、一针见血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认可,有提醒,相信每个学生都会终身受益!
理想的人文课堂即是学生的又是老师的,学生是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李虹霞老师执教的《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学主题突出,学生特别关注,很恰当地体现这一点。一开始看到课题我很疑惑:李老师是执教的什么版本教材,这个课题怎么这么陌生呢?上课了,才发现李老师把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五、八单元的《画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数星星的孩子》三篇课文进行巧妙整合,主题是那么鲜明,衔接是那么自然,课堂时那么真实,学生是那么快乐!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无不折服与她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
王君老师不愧为全国中语“教坛新星”,教学语言丰富多彩、课堂板书生动形象、教师评价充满激情、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如《木兰诗》,她以“矛盾式赏析法”指导学生在思考中朗读,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朗诵方式,引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文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习方法轻松愉悦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木兰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反复吟诵,原句和改后的句子,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有所感悟,并将作品与现实有效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大胆突破自己,展示自我,酣畅淋漓地,每一个毛孔都舒服的朗读,这不正是人文教育的良好表现吗?
孙双金老师是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课就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人性的自由与释放。孙老师通过入境——启动情智;感悟——生成情智;交流——发展情智;表达——展现情智等诸多环节,焕发了语文课的情感魅力,并通过自己诙谐幽默,极富情感启迪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唤起了孩子们沉睡的情感,点燃了其智慧的火花,并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这样处处洋溢着爱与自由,流淌着真情实感的课堂上,有的只是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喷涌,智慧的启迪,幸福的感觉……
三、感悟反思,情暖语文教学
四天的研讨会满载而归,我内心充满无限的感动。同时也不断地用名家讲座,名师课堂来反思自我:
1、一堂好课,应是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没出来听课之前,感觉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还不错(尤其是近两年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听了名家的课之后,忽然有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从我自身“晒课”来说,感觉我们的课有了过多的人工雕琢的痕迹,面面俱到,注重导语的新奇,环节的新颖,过渡、拓展的旁征博引,小结的完美,板书的巧妙,几天的熬夜突击,结果事倍功半。听了虞大明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恍然领悟好课就是这样的行云流水,不落痕迹,不用过多讲究环节标题的精致,让学生做什么说清楚即可,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不要设计花样百出的活动或游戏,层层深入地朗读,带着要求、目的朗读。听了薛法根老师的评课,我明白自然的课应该少一些旁征博引,慢下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学生是思维的碰撞。是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围绕学生的疑问来设计教学,而不是教师个人的预设表演,不是看你老师的板书的基本功、朗读的水平多么的高,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根据自己的备课,往往是把要讲完的知识讲完,忽略了学生的质疑、忽略了学生的自主的学习。今后我要在此多努力,使自己的课不断走向自然。
2、一场好的讲座,应该是幽默具体,如话家常
听了十多场讲座,有一些留下深刻印象,如李秀伟教授的《教师的课程身份》和孟照彬教授的《教育本质与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兼谈MS_EEPO操作系统的有效性与人本性》等,而一些讲座我就印象不深,或者听不进去,究其原因是它的理论过于高深,在我的知识视野比较局限。这就给我两点启示:1、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必须读书,而且除专业书籍以外,还要广泛涉猎。读经典,读名著!而这些浅显的,甚至是碎片化的阅读还是少一些为好!2、作为一线教师,大到我们平时的教学论文、学习后的汇报,给学生做讲座,小到对学生的谈话、心理疏导,我们都应该注意说话的对象,让他们乐于听,听得进去,进而收到好的效果,就要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事例生动贴切,如话家常,少一些高深的理论。
3、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爱好读书,知识渊博。
在讲座和课堂观摩中,反复强调的一点是教师要注意课堂交给学生,有预设,更有生成。其实我们每个老师都清楚这样的课堂是好的,然而我们却做不到这一点,我想是因为我们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观念更新慢,跟不上学生的多方面接受的网络,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要不断学习,多读书,从不同方面汲取知识,才能应答学生层出不同的多种疑问,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为此,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我还专门拜访了陶继新老师、李秀伟教授和孟照彬教授,请他们为我推荐阅读。今后,我也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开展阅读,以此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力争为做一名优秀教师奠基。
4、一个快乐的人,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积极进取,持之以恒。
四天的学习,无论是专家报告还是名师课堂无不在震撼着我。会场上,我一直在反思:都说三十而立,然而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做教师也有十五个年头了。回顾自己从教的这十五年,除了那点说不出口的教学成绩、考试分数,自己一无所成!对比专家和名师的成长经历,究其原因,我认为自己缺少学习、更缺少坚持!我曾对教育是那么的热爱,然而教育却让我十分的无奈!记得在自己的一篇博客日记中写道:教育,让我失望到底,我无能为力!当我聆听了韩兴娥老师的成长经历后,我对自己以前说过的话感觉很惭愧。面对不同的声音,我选择了恐惧;面对问题,我选择了逃避;面对压力,我选择了退缩;是的,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应甘愿平凡,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我们除了是一个教师,我们更是社会人,如何让工作、生活有滋又有味,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们应少一些抱怨,多一份付出;面对教育的问题,少一些不屑,多一份学习;面对压力,少一分争辩,多一份坚持!也许这样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至少有个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每天的生活,快乐的过完自己的教育人生涯!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写到这里,当我再次回味四天的学习,那精彩的专家报告仍萦绕耳际,那优秀的课例展示仍历历在目,那一本本书籍启迪我的智慧……未来的我将紧随大师的足迹,不断创新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努力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书写自己平实的为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