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我必做功成之事”:一位女教师的美丽风采

分类: 心语笔录 |
http://s10/mw690/002FTPu0zy6I6Bmf5UZa9&690
“功成不必在我,我必做功成之事”:一位女教师的美丽风采
——李永芹老师“最美劳动者”推荐材料
作为一名教师,她有着深受学生喜爱的娇好形象:身材婷婷玉立,面容端庄秀丽,仪态温而文雅,说话娓娓动听,举止落落大方。更重要的是,她热爱教育事业,有着美好的师德;关心每一个学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扎实管理,深化教研,结出了美丽的硕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发了美妙的课程。她是谁呢?她就是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的李永芹老师。
任教十四年来,李永芹老师始终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她勤勤恳恳教书,孜孜不倦育人,荣获了学校“师德标兵”、 “感动学校人物”、“教科研先进个人”;县“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三八红旗手”、“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一系列美誉,踏出了一条“最美劳动者”的璀璨之路。
担当奉献·爱生乐教:树立美好的师德
熟悉的人都知道, 李永芹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爱岗敬业、爱生乐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2000年刚满十八周岁的她从东营师范学校毕业,通过选拔考试投身到实验一校这个大家庭,实现了她自己人生角色的第一次转变,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当时小学部在全县率先开设了英语课,可英语教师紧缺。于是,李永芹老师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语文教师兼品德与生活教师的前提下,主动承担了三年级部四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周课时数达到32节。学校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却微微一笑说:“我年轻,多干点没什么!”然而,同寝室的老师们都知道,晚上十一点前,她从没上床睡觉过。要知道,她也仅是刚刚从东营师范普师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训练,往往是她晚上借助录音机自学,第二天再和学生一起上课。更难为她的是三年级英语字母ABC的教学和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aoe的教学同时起步,二者之间的关系经常弄得她焦头烂额、捉襟见肘。为了自己弄清楚,她经常厚着脸皮到初中部英语教师那儿取经。难怪后来她风趣地说:“2000年是我刚刚踏上学习征程的第一年”。
2006年10月1日,李老师实现了自己第二次人生角色转变,做了妈妈。同年12月份给她带课的老师意外受伤,班级日常教学难以开展,李永芹老师不顾婆婆等家人的不解和埋怨,依然扔下不满70天的孩子跑到学校为同学们上课,紧张的课时使她常常忘记回家给孩子喂奶,婆婆几次冒着寒风抱着孩子找到学校。为此,孩子感冒了。她既心急又心疼,委屈地哭着对婆婆解释说:“学校孩子们需要我,我也没办法!”2012年10月份,和她任教同年级的刘桂荣老师休产假,学校师资力量紧缺,作为政教副主任、年级主任兼班主任的她,再加上一个班语文、品社教学早已远远超出了她的工作量,但她向极限挑战,依然选择担起了两个班级120多名同学的语文课教学。她说:“级部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不带头,谁带头呢?”。
2014年,我县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县直教师到偏远农村支教工作,李永芹老师迎难而上,主动报名到偏远的南宋小学支教。到农村去支教对于一个还不会开车的女教师来说,路程是个难题。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她常常是丢下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早晨六点多就去赶公交车。儿子也常常哭着抱怨她:“为什么别人家的妈妈不去支教而偏偏是你?”每每此时,她总是机智地对儿子说:“校长伯伯说了,众多小朋友中,只有继泽宝贝表现最棒,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独立完成作业,所以就我就去了!”儿子委屈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儿,然而一个六岁的孩子却永远不能理解做妈妈自责的心。在李老师的博客支教日记里,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当王老师带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时,谁都无法体会我此刻的心情,尽管对此我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很难接受!教室里很安静,看看孩子们的双眸,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当年我所在的学校,还不及这所小学呢!我想我肯定也不及这群孩子!看看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的内心酸酸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要留下来,在他们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我要让孩子们以当年遇到那个支教老师而深感荣幸。五年级的求学经历也只有一次,我有责任,更有义务陪伴好这群孩子!既来之,便做之;既做之,便做好!我决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推这群孩子健康成长!”
任教十四年,李永芹老师已成功的送走了两届小学毕业生,如今她所带的第三届小学生已读四年级,所带班级成绩综合评价都是第一,自己任教的语文学科均是优胜学科组第一名。最为得意的是自己所带的第一届学生在高考中,王润佳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陈景诚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由于工作突出,2010年,她被学校选拔到政教处,做学生德育工作。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她说:“我永远不能脱离一线教学,作为一名老师,讲台永远是我的人生舞台。”参加工作的五千多个日夜里,她和老师们一样,拧紧了生命的发条,同学校、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诚慌诚恐,唯恐有什么怠慢,象虔诚的基督教徒一样一步步跪爬向麦加圣地。她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树立了美好的师德,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结出美丽的科研成果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李永芹老师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工作之余她不断思考,拜读名家教育博客成了她每晚的必修课,同时坚持进行教育博客写作。她所写论文《作文源于生活》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班主任的幸福故事》《浅谈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等多篇案例、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先后两次被评为东营市读书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如果说读书是一段美丽的精神之旅,写作,就是一程开满了鲜花的心灵驿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永芹老师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愿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正是一篇又一篇文章,为她垫高了遥望的视野。
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学中,李永芹努力走科研兴教之路,勇于创新,立志做学者型教师。 2008年起,她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探索,尝试了“模块作文”教学改革。她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大量阅读,模块指导,做到了读写结合;她注重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她努力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墨,书写自己的心声;她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为,敢写“放胆文”;她还指导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能进行创造性的作文评点。她指导的多名学生写作的文章在《小学生语文报》《小学生作文评点报》《作文周刊》《创新作文》等发表,多名学生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
务实创新·勇于管理:开发了美妙的校本课程
自2010年9月始,李永芹老师被学校聘为政教副主任,协助政教处分管小学部德育工作。她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并落实学校“习若自然”的办学理念,先后开发了四项校本课程。
一是“故事德育”课程。李永芹老师带领老师们把德育内容植于一个个鲜活的德育故事之中,同学们在听故事、讲故事、评故事和编故事的过程之中,树立起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为把学校德育活动系列化,她结合我校“习若自然”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对我校的德育活动进行了顶层设计,目前以“月月有主题,人人都参与”为目标的德育系列活动以全面展开。
二是“星光工程”课程。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李永芹老师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星光工程”评选活动,扎实开展“星光班级”、“星光少年”“星光教师”“星光家长”“星光家庭”的评选,此项活动已成功举办四届,共评选出星光同学1200余人次,并组织在评选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同学先后到“利津县博物馆” “东营未来城体验馆” “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山东省科技馆”“山东省博物馆”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突显了校本评价特色,成为学校基础课程改革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实现学生的多元评价和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校园淘宝”课程。李永芹老师创新工作思路,在全校范围内设立了“校园文化淘宝节”,课程寓手工制作、发明创造、产品推荐、爱心奉献于一体,活跃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省市县电视台对此项活动进行专门报道。目前为止,此项活动以成功举办三届,深受学校老师、同学及学生家长的喜爱。
四是“小班化教育”课程。2013年9月,我校被确定为东营市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李永芹老师又承担起我校小学部起始年级的小班化教育管理工作。她注重以自身的勤奋、务实、好学来带动全体教师,她舍弃家庭与孩子先后到上海、大连考察学习,回家后利用网络学习,努力转变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在不断的反复学习与实践中提升了教育力。为加快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的进程,她先后组织老师们用理论武装自己,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布置教室文化,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建立完善了学生的活页成长档案;搭建了以“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主题的包括同课异构、同班异课、日听班、先听后上、共读一本书、教学沙龙、读书会等多项教研活动平台,革新了以“课堂观察”为手段的观课磨课教研方式,组织承办了县级“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得到了各级领导与老师的高度评价。在她的带领下,我校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教研”“高效课堂”“课程建设”等多项工作在改革中得到了完善与提升。东营市教育电视台、山东省教育电视先后对我校的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就是这样,李永芹老师已走过了十四年的为师之路。“人弘道,道亦弘人”,李永芹老师已成长为县学科带头人、县骨干教师、县教学能手、县优秀班主任,并先后两次在全县班主任表彰大会上做经验介绍,先后三次获利津县县委县政府嘉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李永芹老师并没有沾沾自喜,正如她在每日更新的教育博客中所说的那样“功成不必在我,我必做功成之事”。带着对教育之梦的追求,李永芹老师像一株守望的生命之树,在希望的绿野上为学生、为学校擎起幸福的绿荫,朴实而深刻,平凡而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