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的信仰--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有感

(2015-06-20 18:37:02)
标签:

教育

情感

分类: 品书之语

     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是我着意要买的一本书,辗转之下,终于买到并渐次深入读它。于是诸多的感动和震撼充盈其中----为了那样的一群人和那样的信仰。

      应该说,现在的我们置身于一个缺少信仰、少谈使命的时代,理想很少照进现实,行进中会有很多的迷茫。更多的时候,我们过的是一种肤浅的物化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攀比、抱怨、疲沓,生活匆匆而了无生趣。这样的我们,迫切需要植入信仰和气节。于是开始了一段书海中的寻觅和探寻 之路。 先是毕淑敏的《你要好好爱自己》,再是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然后就是这本《西南联大行思录》,终于,依稀得见......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就是选择。处于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人的人生无疑与民族的选择交叠在一起。

       清华、北大、南开,这样的高等学府被迫南迁,成功完成了八年的国立西南联大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那一代学人的坚守与使命感。

      那是怎样的一代传奇啊!联大的师生用行动诠释了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 

      在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里,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大师被提起、被怀念、被景仰。曾经学过的一篇篇课文也在这里找到了注脚。“兼容并济”是联大教授共同的标签。

      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而精神无限丰盈的时代。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所名校的校长不愧君子的称呼。他们以兼济天下的人格魅力引领教授和学子们为了祖国而教,为了祖国而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细读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方式,品味着大师们的人格魅力,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品读着大师们对学子的感情与栽培,你会感到他们是最懂教育的人,他们一贯强调的都是悟性而不是记性

     一个陈寅恪,让我想探寻西南联大,一个作家张曼菱,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不可缺失。

      难忘南开张伯苓校长在学校被炸后发表的讲话: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摧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本人唯有凭此种精神,绝不稍馁,深信于短期内,不难建立以新的规模。”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啊!

     “无取,无求、无损”,这是西南联大;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是联大;

   “国难耻而不辱,学风历难不衰”,是联大;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联大;

     .......

     《西南联大行思录》诚如张曼菱在后记中所言,一本“活书”。吴宓、邓稼先、闻一多、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郝诒纯、朱自清、吴大猷、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傅斯年、胡适、龙云...... 

       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永远铭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超值购
后一篇:又一季中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