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扬节俭文化 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2013-11-12 18:44:32)
标签:

节俭

文化

俭德

山善水合

本文选自沧海一粟博客

摘要:节俭是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被历来的人们所推崇。而今的大学生俭德修养缺失,弘扬节俭文化势在必行。

http://s4/mw690/002FS0QUgy6EanT1Txx03&690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 TITLE="弘扬节俭文化 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 />

节俭,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

历览中国传统文化,节俭文化始终被古人所称颂,所推崇。

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否》中就有“君子以俭德辟难”,阐明了简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

《尚书·大禹漠》中提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说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老子提出为人处世要“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把俭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之一。

孔子曾指出所谓君子之德即“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一基本道德准则。

荀子也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的观点,把节俭与国家贫富联系起来。

《慎子》中曰:“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讲的是奢侈浪费的人虽然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总是贫寒的,勤俭节约的人精神上总是富有的,从舆论上批评搞奢侈浪费的人,鼓励那些厉行节约的人[1]。

到了汉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认为:“墨者俭而难尊,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2]((P3289)

即使是在富裕的唐朝,节俭也被人所重视,白居易的两句诗“奢者狼籍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就是警示世人,要注意节俭,防止挥霍[3]。

宋代的大理学家邵雍说“侈不可极,奢不可穷,极则有祸,穷则有凶。”告诫人们穷奢极欲必然招致灾祸,意在规劝人们节俭杜奢[3]。

欧阳修在《训俭示康》则用“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来训诫子孙,保持俭朴,防止奢侈。

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人们勤俭治家,不能轻易浪费。

可见,节俭这个文化传统在中国之源远流长,至于节俭的重要性,古人则主要是从与个人修养及国家兴亡来谈的。

从个人修养来看,节俭能提高人的品德,古人甚至用此来衡量人的道德。

墨子就认为,节俭是圣人所为,而淫佚是小人所为。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明确指出节俭能培养好的品德。《宋史·范纯仁列传》也提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用俭朴的德行抑制过分的欲望,从而提高人的品德。

http://s8/mw690/002FS0QUgy6EaoaVJ8r17&690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 TITLE="弘扬节俭文化 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 />



从国家兴亡来看,《墨子·辞过》中概括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而历史也总是印证着这句话。

隋文帝杨坚建国之后,崇尚节约俭朴,带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摆豪华陈设,受灾之年,他不食酒肉,还亲自领灾民到外地谋生,同时奖励生产。在不长的时间里,隋朝国库充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然而他的儿子隋炀帝一朝大权在握,则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搜刮民财,建大运河游山玩水,结果把他老子辛苦一辈子创下的江山很快断送了,自己也没个好下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可谓一语道破。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也有感于李存勖兴国亡国之事,而发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感叹。

历史用语言说明着节俭的重要,用事实证明着节俭的必要,而如何节俭呢?古人也从多方面阐释另外这个问题。

首先,要有理有节的消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但也明确指出了如何做到节俭,即要有计划的索取,有节制的消费,不能肆意挥霍,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不管从个人而言,还是从国家而言,有理有节的花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时刻想到受苦的大众,这样才能保持俭朴作风。

春秋齐国的晏婴,身居高位,生活却从不追求高标准,极尽节省。齐景公听说他缺粮少吃,就派人送来粮食,却被他拒绝,他说:“现在有很多百姓都还在挨饿,我一个人吃的都够他们三个吃了,这怎么算苦呢?” [4(P219)这是从自身修养来谈要保持节俭作风。

最后,要有长远打算,不要图一时舒适。

《尚书》中就明确提出“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意思是说要保持节俭的德行,要有长远之计。宋朝有个宰相张知白,在做了宰相之后,吃穿用住仍一如从前,很俭朴,于是就有人说,你挣了那么多的俸禄,何必如此清苦呢?他说,我不可能总在这个位置上,如果过惯了铺张生活,一旦发生了变化,就不能适应了,还是简朴能持久啊![4] (P219)所以说要做好长远打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关于节俭这个传统文化,古人已用事实证明了其重要性,也传授了我们如何节俭的方法,它已不容置疑的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奢侈浪费现象却严重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不但没有把勤俭节约这个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生活中铺张浪费现象却颇为严重。

http://s6/mw690/002FS0QUgy6Eao75Uq1f5&690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 TITLE="弘扬节俭文化 提高俭德修养 提高国人素质  " />

食堂里,饭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饭,大堆大堆的剩菜随处可见,有的馒头甚至连个牙印都没有就被扔掉了。

水房里,未拧紧的水龙头一声声的哭泣着,那节奏虽慢的滴答滴答要流失多少水啊。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成了口头上的空号,失去了实际影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成了过去时,追求物质享受,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在大学生中间已司空见惯。穿戴上一味追求名牌,生活上一味攀比,这难道是大学生应有的人文修养吗?

我们历来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洋洋得意,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然而我们不能让这种传统在我们手里销声匿迹。

节俭,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培养节俭作风,是有利无害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节俭对加强我们的自身修养有重大意义,将对我们受益终身。

首先,节俭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培养我们不畏劳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俗语说“修炼多从苦中来”,“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人”。古代许多有成就的人,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从小自觉约束自己,不慕荣华,以艰苦为荣。而取得成功。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之家,家道殷实,小时候他穿了一双缎子鞋向小伙伴们炫耀,被其父知道后,严厉批评了一顿。从此他遵从父亲的教诲,不讲穿戴,不慕虚荣,而是苦读兵书,习练武艺,后来他带领的戚家军也以吃苦耐劳著称,在平倭之战中,不避艰险困苦,英勇无比,建立了赫赫战功4((P219)。

这种在相对的苦于乐之间,选择苦而放弃乐,可谓“自讨苦吃”,然而这是对人的一种磨练,这一磨练将使我们的意志得到锻炼,这样我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得到提高,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得到增强[5]

第二,节俭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5]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是一种极为消极的人生观,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有所追求,而不能一味的贪图享受。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不只是针对国家,对个人而言仍然适用。如果一味的奢侈浪费,当弹尽粮绝的那天,还如何挥霍?因此,培养节约意识,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高尚的追求,不奢侈,不浪费,也不拜金,对我们一生的前途都有积极影响。

第三,节俭有助于培养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欧阳修在《训俭示康》中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在节俭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节制欲望,而这也就锻炼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是从家庭角度而言的,节俭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安抚长辈。

有些学生在校铺张浪费,到家张口要钱,家长叫苦连天,因此我们有必要养成节俭的习惯,为辛苦奔波的父母减轻一丝负担,我们要因为爱自己的父母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让父母得到体贴,也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抚。

最后是从未来角度而言,节约意识可以培养我们的理财观,为将来提供治家之策,而且还能为下一代做好榜样。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因而养成节约的习惯,也就带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首先,节俭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清发展形势,树立节约意识,把节俭文化发扬光大,形成尊重节俭,反对铺张的优良作风。

其次,节俭是我们深刻认知生态价值,

在今天这个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越来越多,资源对经济社会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双一次性筷子,在经济上对个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厉行节约,那将积少成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会大大缓解[6]。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弘扬节俭的优良文化,加强自身俭德教育。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只是要满足我们对物质的需要的对精神的需要,而不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和全部,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身成材上,那些“面子”消费,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都不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墨子提出的“去其无用之费”就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他认为财富使用在有用的地方,就符合节俭原则。否则就是奢侈。因此我们要把钱用在当用之处,用之有度,适可而止,作到合理消费,文明消费。

其次,要培养节约意识,珍惜劳动者的辛勤成果。

节约之处见文明。对个人来说,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对社会来说,勤俭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7]。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因为这点点滴滴都是劳动人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用来当口头空号的,而是要用实践去证明的。

最后,节俭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应把节俭等同于“抠门”。

节俭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种优秀文化。把节俭视为“抠门”,把浪费视为“大方”,如果人人都如此大方,一个泱泱大国早晚要被“大方”完。把节俭诬为“抠门”的人只是为自己的奢侈浪费行为找了一块“遮羞布”。

当然,把贫穷、寒酸、吝啬以及守财奴式的行为视为节俭是愚昧的,真正的,高品位的节约,既基于道德理性又基于智能悟性,那样的节约在财富处理上,既能省其所当省,又能用其所当用[7]。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做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牢记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个治家格言,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培养自身俭德修养,为建设文明、节约、友好、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