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挺过来高三转载的借鉴

(2024-05-04 21:38:28)
分类: 杂好文

写给高三学子:挺住意味着一切!

你从书堆中抬起沉重的头颅,揉了揉因熬夜、顾虑重重而已经明显红肿的眼睛,正感觉无助迷茫之际,正好张老师来了。

你应该感到挺幸运的,因为张老师正好想为你指点一下迷津。

同学,你辛苦了。

毋庸讳言,现在是你最为疲惫的时刻。就像你在参加一场马拉松(42.195公里)比赛,心里明明清楚再有几公里就是终点了,你应该兴奋起来,应该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为超越更多的选手而竭尽全力,可你的心脏却如鼓点般咚咚直响像马上就会炸裂一样,你恨不得自己全身都是肺,因为双肺吸入的空气已经让你感觉稀薄到严重缺氧的程度,一百多斤的躯体似有千钧之重,每前进一步都无比艰难,灌了铅的双腿再也无法加大交替的频率,再也迈不出更大的步幅,所有的呐喊助威声就像被隔绝在另一个世界,已经于你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助力作用。

同学,请你一定挺住,挺住意味着一切。

要知道,这种无力感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感受,而是所有高三学子共同的痛苦体验。

无力感是因为你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你认为自己“江郎才尽”越来越笨因而慌了神。其实,事实正好和你的感觉相反,你发现的问题越多,这正证明你学有所得。不要以为老师是在安慰你,这是符合认知规律,有科学依据的。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CZ5XhGXXAuQibt3EXI2mPK80FJdR51uX5pJL16BjyVaxtSQH18S584CZMGuo3w57iaG0Vx0xfNu0md1ia6uKXACcA/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你的认知范围就是一个圆,你认知的世界越小,你所能接触到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小;但当你认知的世界越大,你所能接触到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大。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不学或不深入学习哪一科的时候,你是不会发现问题的,你想问老师问题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问起;也只有你真正开始学习之后,你才能发现哪里有问题,有哪些问题。发现的问题越多,说明你学习得越深入,已知区域越大,收获越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是不是越来越能理解“无知者无畏”这句话,因为只有无知者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同样,你也就越来越能理解那些真正的伟人、大家在我们看来都表现得非常谦虚、低调,其实,如果你能站在他们的高度去思考,你会发现这不是他们故作谦虚、低调,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面对更广阔浩瀚的未知世界,真地认为自己所知少之又少了。

虽然你可能理性上也认同了老师的说法,但内心仍然在嘀咕:可毕竟有那么多问题摆在我面前,我高考之前是解决不完的啊!嗯,你的判断太正确了,别说高考之前了,问题是你这一生也永远解决不完的。告诉你吧,即使是考上清华北大的那些孩子也绝不是解决一切问题、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才走向战场的;否则,750分的总分他应该拿满分才对,事实上,能考到680以上的就已经是凤毛麟角、马中赤兔、人中龙凤了。

无力感还因为你心中念念不忘高考目标,“万一考砸了怎么办?”无谓的焦虑及重重压力导致你不能集中精力做好当下手头的事。

曾国藩曾留给后世十六字箴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解释一下,曾国藩是在告诫我们:事情来了,再顺应它也不晚;事情没来,你就不要主动去担心它;事情来时,就一心一意,心无杂念地应对;事情过去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要再想它。

对此,张老师还有句更为精炼的总结——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也就是说,过去的已经无法更改,较劲还有什么用处,那就让它归过去好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现在的担忧对未来一丁点的作用也没有,那还焦虑个什么劲,到时候再说就行了;现在的时间才真正属于你,你只要始终想着手头已做、能做、未做的事情就好了,虽有千头万绪,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其实,你真地能集中精力做好眼前事情了,也就等于给未来解决复杂问题、迎接更大困难打好了基础,积淀了能力。

可以看出,当你真正做到人与心合而为一时,你的每时每刻都将过得充实、踏实,你的心情也就随之淡然、自然,再不会为无谓的事情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了。你的未来也就终将灿烂辉煌了。

所以说,高三后期(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很大程度上拼的是心态,就看谁能挺住,看谁心态更稳定,谁能以更稳定地心态坚持下去,谁就是自己人生赛场上的赢家。

读到文章的你是不是可以从此踏实、真实地生活,淡然、自然地前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