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孝祥,《过洞庭》补录

(2024-02-17 18:58:57)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二教学

“肝肺皆冰雪”出自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该词除了“肝肺皆冰雪”这一传世佳句,还有“表里俱澄澈”“万象为宾客”等惊世妙语。之所以引“肝肺皆冰雪”作为标题,不仅仅是因为在字面上“肝肺”属于人,而“表里”重在写景,“万象”乃自然万物,更重要的是在三者关系及其词作意旨上,“肝肺皆冰雪”一句具有枢纽作用。


词的上片有四层语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写湖水平静无波;“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写湖水光洁如玉和辽阔无边,写渺小的“我”和微小的“扁舟”,一个“着”字在湖与“我”之间建立起神妙的关系;“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写月色和湖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直抒胸臆,写美景之妙,更写“我”与美景之间的“心会”。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看见“表里俱澄澈”?才能够与“澄澈”的自然之美“悠然心会”呢?虽然常理可以支持我们的推断:惟有“澄澈”之人方能看见“澄澈”之景,但这一答案并不具体。而具体的回应词人在下片给出。


词的下片也有四层语意:“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写自己的宦海生涯和品格节操;“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写自己的现状,“萧骚”与“空阔”、“冷”与“稳”之间的对比关系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张力;“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写词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直抒胸臆,歌“今夕”之妙,收束全词。


是的,答案来了:“肝肺皆冰雪”的人才能够看见“表里俱澄澈”,才能够与“澄澈”的自然之美“悠然心会”。关键是这一位“肝肺皆冰雪”的人并非处于天生赤子状态,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宦海风云,官场失意却人生无悔之人。也就是说,“肝肺皆冰雪”的人不仅能够看见“表里俱澄澈”之美,还可以从容面对现实境遇的变化,无论年华老衰,不管人情冷凉。


同时,问题也来了:上片中的“我”那么小,在“三万顷”的空阔湖面上,那“一叶”小舟上的“我”,小得只能像张岱《湖心亭看雪》中“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那样用“粒”字来量化;而下片中的“我”却那么大,大到以天上星辰为斗,以长江之水为酒,邀“万象为宾客”,宾主尽欢。这一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也在“肝肺皆冰雪”之中,“肝肺皆冰雪”的人可以变小为大,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天地之间做逍遥之游。


《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上片写的是眼前之实景,但并非人人可以看见这样的美景;下片写词人的回忆和想象,但并非人人可以展开这样的思维活动。只有“肝肺皆冰雪”的人,才可以看见“表里俱澄澈”,才可以邀“万象为宾客”,才可以从容面对“岭海经年”及其浮沉变化。所以,读《念奴娇·过洞庭》,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学着做一个“肝肺皆冰雪”的人,事实上,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肝肺皆冰雪”的人,才可以读懂《念奴娇·过洞庭》,读懂张孝祥。


我曾经撰写“少在文本外做加法,多在文本内做乘法”一文,呼吁师生多把功夫花在文本之内。面对一个文本,我们总是惯于和长于在文本外做加法,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表现、文学史上不同学人的评价、当下别人的看法和设计等等,是我们下意识想要去寻找的资源,殊不知它们只是在死记硬背的知识上做拓展,只有知识的广度却没有思维的深度,有些还是偏颇甚至错讹的见解,对于文本读写能力的提升并无裨益。


文本读写活动需要我们用思维盘活知识,需要我们多在文本内做乘法。乘法怎么做?第一,在文本所写内容间找关系,让一层层平面呈现的语意发生深度勾连;第二,在文本所写内容(象)和怎么写(言)、为什么写(意)之间建立关系,寻找这一篇(本)在语言运用和文本建构上的独特秘密,发现语言运用和文本建构的共同要求和普遍规律,从而建构起文本言象意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图式;第三,尝试还原作者写作的过程,作者怎么运用语言知识和篇章技巧?怎么选择和安排材料?怎么表达思想和情感?探索这样的一个文本是如何实现的并作用于自己的写作,打通读写之间的关系,逐渐实现从读者到作者的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ganxiang2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