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文天祥
宋代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分类:
作者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这首诗作于咸淳六年(1270)至八年(1272)罢官闲居期间。诗以“夜坐”为题,是言志抒情之作。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蓼花:蓼蓝,于七八月间开花,成穗状,细小,浅红色。枫叶与蓼花均为秋季物象。这两句是说:正值秋天,枫叶已红,蓼花正开,细雨蒙蒙,野外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云烟。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寒蛩:蟋蟀。这两句是说:宿雁点缀在江边,构成一幅图画;秋虫在壁间鸣叫,似在吟唱诗歌。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老大:年老。古诗《青青园中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道:我的理想。逶迤:曲折遥远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转眼我就老了,可我的理想却迟迟不能实现。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剑心:像丰城宝剑一样不甘沉沦的雄心。《太平御览》三四三引《雷焕别传》:“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起牛斗。华问焕:见之乎?焕
曰:‘此谓宝剑气。’”闻鸡:即闻鸡起舞的意思。《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志在恢复中原,二人曾同被共寝,半夜听到荒鸡啼鸣,祖逖推醒刘琨说:“此
非恶声也。”因而起床舞剑。坐欲驰: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庄子·养生主》:“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此两句是说:虽然年老无成,但雄心犹在,虽静坐斗
屋,但恨不能驰马疆场。
此诗为五律,首联入对,有助于表达低哀的感秋情绪。诗歌通过表达传统的“士悲秋”情怀,感慨岁月蹉跎,自己老
大无成,但雄心壮志并未消减,渴望有朝一日为国家建功立业。前四句阑入枫叶、蓼花、宿雁、秋虫等典型秋季物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秋天图景,然后笔锋陡起,由
感叹自己的空老无为而表示自己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以古代英雄人物为楷模。首联写景,率意落笔却秋意袭人;颔联虽由四个名词连缀而成,但形象鲜明醒目,具
有强烈的感官触动效果。整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言志。
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
【注释】
岫(xiù):有洞穴的山。
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作者】
何梦桂:(1229—1303)字岩叟,初名应祈,字申甫,别号潜斋,淳安(今属浙江)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授台州军事判官。官至大理寺大卿。入元,累征不起。有《潜斋集》。
《夜坐有感》原文赏析-何梦桂
【赏析】
这首诗见于何梦桂的《潜斋集》,《宋诗钞》卷九十也入选。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他的家乡浙江,在湖南沅陵小酉源筑室隐居。这首诗便是他隐居小酉源后的作品。在元朝统治下,南人特别被歧视,何梦桂作为南宋的遗民,眷怀故国之情自然是很深切的,在《夜坐有感》里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感情。
第一句“银汉无声”四字借用苏轼名句(《阳关词·中秋月》:“银汉无声转玉盘”),写出一种夜静更深、天清地肃的气象。“玉漏沉”是作为“银汉无声”的对衬,“沉”是沉重的意思,漏声沉重,更显得深夜虚空的静穆。第二句更进一步写夜深。前人说,杜甫《月夜》诗“鬟湿臂寒(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见看月之久”(见仇兆鳌注)。这里的“风露入衣襟”,也是这样的手法。“楼高”则隐喻出世之意。夜深坐久,可以想见隐居出世者的孤寂。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上句写得虚而远,对句则写得实而近。作者《挽宁谷居士何公》诗云:“隐谷云归龙已去”,《蛟龙歌》云:“安得此身化为云,随龙上下云无心”,和第三句参照来看,比兴之旨就很明显了。“云从龙”(《易·文言》),古来往往用以比喻君臣之义。“洞龙睡熟”,比喻赵氏遗孤(帝昺)的政权早已不存在了。“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也远居岩薮,埋名隐姓。从诗的表面看,它是写小酉源这样“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语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的夜景,而骨子里则寄寓作者亡国之痛,高蹈之情。第四句是化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的诗意。作者的《拟古》诗云:“南枝栖越鸟,忍逐北风飞?北风藐万里,分死无回期。骨朽化为尘,魂魄将南归。”表明自己宁死也不屈服于元朝,可以和这一句参看。“枝鹊啼干”,乌鹊啼声强烈的感情色彩,实则是隐喻诗人自己悼念故国之泪已枯,悲痛之情可以想见。
颈联两句是作者在深夜里的心情的抒写。“瓮”非藏书之所,而“故书”已入“瓮里”,读书生涯真变成了“前世”之“梦”。他现实的处境,可想而知。“剑”入“匣中”,但“少年”的“心”志未灭。“剑”的前面用个“孤”字,可见同志之少;“书”的前面用个“故”字,可见旧习之深。这两句既描绘了他当时无可奈何的现实处境,又表达了不甘现状的愤激之情。在当时遗民中,他这样的情怀,是很有代表性的。
结尾两句,又回到夜深,而且诗的最后,把“夜深”两字,明白写出来。“征鸿目断”即“目断征鸿”。“阑”,同“栏”。“阑干角”回应开头第二句的“楼高”。在夜里,诗人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自然是看不到的。“征鸿”自来是音讯的象征,“目断征鸿”,实际上是说宋朝复兴的讯息再也盼不到了。诗人的心情是郁闷而悲凉的,何以排遣呢?“吹尽参差到夜深”。“参差”是排箫,这一句是化用《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句意。诗人所盼望的“夫君”,不是别人而是宋朝的故君。他吹箫吹到深夜,为的是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
这首诗的音调是低沉婉转的,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天祥和何梦桂的夜坐诗歌
夜坐》 文天祥
宋代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分类:
作者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这首诗作于咸淳六年(1270)至八年(1272)罢官闲居期间。诗以“夜坐”为题,是言志抒情之作。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蓼花:蓼蓝,于七八月间开花,成穗状,细小,浅红色。枫叶与蓼花均为秋季物象。这两句是说:正值秋天,枫叶已红,蓼花正开,细雨蒙蒙,野外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云烟。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寒蛩:蟋蟀。这两句是说:宿雁点缀在江边,构成一幅图画;秋虫在壁间鸣叫,似在吟唱诗歌。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老大:年老。古诗《青青园中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道:我的理想。逶迤:曲折遥远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转眼我就老了,可我的理想却迟迟不能实现。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剑心:像丰城宝剑一样不甘沉沦的雄心。《太平御览》三四三引《雷焕别传》:“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起牛斗。华问焕:见之乎?焕 曰:‘此谓宝剑气。’”闻鸡:即闻鸡起舞的意思。《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志在恢复中原,二人曾同被共寝,半夜听到荒鸡啼鸣,祖逖推醒刘琨说:“此 非恶声也。”因而起床舞剑。坐欲驰: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庄子·养生主》:“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此两句是说:虽然年老无成,但雄心犹在,虽静坐斗 屋,但恨不能驰马疆场。
此诗为五律,首联入对,有助于表达低哀的感秋情绪。诗歌通过表达传统的“士悲秋”情怀,感慨岁月蹉跎,自己老 大无成,但雄心壮志并未消减,渴望有朝一日为国家建功立业。前四句阑入枫叶、蓼花、宿雁、秋虫等典型秋季物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秋天图景,然后笔锋陡起,由 感叹自己的空老无为而表示自己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以古代英雄人物为楷模。首联写景,率意落笔却秋意袭人;颔联虽由四个名词连缀而成,但形象鲜明醒目,具 有强烈的感官触动效果。整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言志。
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
【注释】
岫(xiù):有洞穴的山。
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作者】
何梦桂:(1229—1303)字岩叟,初名应祈,字申甫,别号潜斋,淳安(今属浙江)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授台州军事判官。官至大理寺大卿。入元,累征不起。有《潜斋集》。
《夜坐有感》原文赏析-何梦桂
【赏析】
这首诗见于何梦桂的《潜斋集》,《宋诗钞》卷九十也入选。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他的家乡浙江,在湖南沅陵小酉源筑室隐居。这首诗便是他隐居小酉源后的作品。在元朝统治下,南人特别被歧视,何梦桂作为南宋的遗民,眷怀故国之情自然是很深切的,在《夜坐有感》里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感情。
第一句“银汉无声”四字借用苏轼名句(《阳关词·中秋月》:“银汉无声转玉盘”),写出一种夜静更深、天清地肃的气象。“玉漏沉”是作为“银汉无声”的对衬,“沉”是沉重的意思,漏声沉重,更显得深夜虚空的静穆。第二句更进一步写夜深。前人说,杜甫《月夜》诗“鬟湿臂寒(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见看月之久”(见仇兆鳌注)。这里的“风露入衣襟”,也是这样的手法。“楼高”则隐喻出世之意。夜深坐久,可以想见隐居出世者的孤寂。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上句写得虚而远,对句则写得实而近。作者《挽宁谷居士何公》诗云:“隐谷云归龙已去”,《蛟龙歌》云:“安得此身化为云,随龙上下云无心”,和第三句参照来看,比兴之旨就很明显了。“云从龙”(《易·文言》),古来往往用以比喻君臣之义。“洞龙睡熟”,比喻赵氏遗孤(帝昺)的政权早已不存在了。“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也远居岩薮,埋名隐姓。从诗的表面看,它是写小酉源这样“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语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的夜景,而骨子里则寄寓作者亡国之痛,高蹈之情。第四句是化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的诗意。作者的《拟古》诗云:“南枝栖越鸟,忍逐北风飞?北风藐万里,分死无回期。骨朽化为尘,魂魄将南归。”表明自己宁死也不屈服于元朝,可以和这一句参看。“枝鹊啼干”,乌鹊啼声强烈的感情色彩,实则是隐喻诗人自己悼念故国之泪已枯,悲痛之情可以想见。
颈联两句是作者在深夜里的心情的抒写。“瓮”非藏书之所,而“故书”已入“瓮里”,读书生涯真变成了“前世”之“梦”。他现实的处境,可想而知。“剑”入“匣中”,但“少年”的“心”志未灭。“剑”的前面用个“孤”字,可见同志之少;“书”的前面用个“故”字,可见旧习之深。这两句既描绘了他当时无可奈何的现实处境,又表达了不甘现状的愤激之情。在当时遗民中,他这样的情怀,是很有代表性的。
结尾两句,又回到夜深,而且诗的最后,把“夜深”两字,明白写出来。“征鸿目断”即“目断征鸿”。“阑”,同“栏”。“阑干角”回应开头第二句的“楼高”。在夜里,诗人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自然是看不到的。“征鸿”自来是音讯的象征,“目断征鸿”,实际上是说宋朝复兴的讯息再也盼不到了。诗人的心情是郁闷而悲凉的,何以排遣呢?“吹尽参差到夜深”。“参差”是排箫,这一句是化用《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句意。诗人所盼望的“夫君”,不是别人而是宋朝的故君。他吹箫吹到深夜,为的是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
这首诗的音调是低沉婉转的,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